AP课程里面的美国历史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是事件的原因,因为导致一件事件发生一定是多种因素组成,那么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并列因素的罗列仍然比较费劲。
那么以刚刚提到的美国南北战争和奴隶制为例,来介绍一种更为有效的信息整合的技巧。
图片源于网络
1999-2013年关于南北战争和奴隶制在AP美国历史的主观题部分出现了10次(南北战争3,奴隶制7),而考试形式又是考察美国内战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奴隶制的政治,社会,道德内部的一些联系。
党派地域化促使国家分裂
首先要知道大背景。即:因为奴隶制问题的争执,才导致辉格党逐渐脱离南部,和其他党派合成为北方共和党,而民主党内,南方势力的逐渐强势,把它过渡成为南方党。
所以,在南北内战,奴隶制方面,不论AP美国历史考试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怎么考,压缩内战原因在考试时可以帮助你有效的进行逻辑展开。特别是在写简答和作文题目时。多线路的原因,要比单一线路的原因展开,更有说服力。
我们来看一下官方大纲是如何规定的:
Citing multiple contributing causes may als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compelling evidence to support larger investigations than focusing on a single cause.
Course and Exam Description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LS分析法
所以,我比较推荐LS 分析,其意思是L代表in the long run,长期原因;S代表in the short run,短期原因。
这样信息就压缩为了两类:
长期原因一般都是积怨已久,伴随始终的问题。
短期原因其实就是具有突发性和刺激性的事件,可以使事件因一些长期积累的因素迅速升温,甚至爆发。
比如我不停地在摇晃这个装满可乐的密封瓶子,这个过程就是长期原因;那么我拧开瓶盖的这个瞬间就是短期的刺激。从哲学角度解释就是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滤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所以,长期短期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仍然以奴隶制为例。内战前,美国北方社会,黑人里会有不少自由人存在,相反在美国南方,黑人的待遇就差很多,白人里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待黑人如同家蓄,随意的买卖、鞭打,这些就是长期形成的习惯。
在政治方面,1820年,为妥协南北方分歧,也为顺应时势,《1820妥协案》明文规定《逃亡奴隶法》,Fugitive Slave Law其内容就是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把从南方逃到北方的奴隶,送回原奴隶主手上。
这个法案颁布之后,在民间就有不少南方人去北方抓奴隶,甚至连一些本身没有做过奴隶的自由人都不放过,改编自小说的美国电影《为奴十二年》讲的就是这个背景故事。
这个过程就是长期因素,它就好像一个正在被充气的气球,随时会因为一个短期刺激而爆炸。
而这个短期刺激就是,一个叫做哈丽叶特·比切·斯托的人(斯陀夫人),她在1852年写了一本叫做《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小说,形象的刻画了南方奴隶社会的黑暗、落后、不平等,也让读者看到了奴隶制残酷的一面,这种唤醒民众意识的来反对奴隶制的因素,就好像扎破这个逐渐变大气球的一根针。而这个因素就成了南北战争的主要社会道德因素之一。所以长期的政府因素就演变成了道德因素。
社会因素转化为政治因素
再比如,刚才说到另一个社会因素,一个长期形成的习惯,就是白人里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待黑人如同家蓄,随意的买卖、鞭打。
因为这个社会因素是源于一个政治因素,北方人认为宪法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北方人会用宪法来解释黑人应该享受自由,即every men create equal. 相反,南方人认为,宪法是人创造的,既然是人创造的,那么也可以因为人的作用而失效。更重要的是,南方人不认为黑人是美国宪法中所指的“men”,这个人是带引号的,他们所指的是成年的白人男子。
这些长期埋藏的炸弹是因为一个名为斯科特诉桑福德(Dred Scott v. Sandford)的事件而瞬间爆炸。黑人奴隶斯科特随主人到自由州伊利诺伊打工,住了两年,后来又回到蓄奴州密苏里。主人死后,斯科特要求成为自由身。于是他找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杰坦尼,因为这个人被世人认为是公正的法官,他从来不因为党派的概念而偏袒,他的智慧受到当时很多美国人的崇拜。但坦尼的理解是:在自由州你是自由人,但在回到了蓄奴州,那还是奴隶。
“既然南方人不认为黑人是美国宪法中所指的公民,斯科特就无法享受正常公民的诉讼权”,所以上诉无效。
这个案件让百姓大跌眼镜,居然连联邦的最高法院都如此不公平,美国最高法院的声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这个案件成为美国联邦法院的耻辱,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肯公开承认这次重大失误,自扬家丑,警告世人。
所以长期社会因素因一个政策上的失误而激化。
小编注:本文为转载新浪博客文章,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能代表新浪立场,新浪尊重原创。
责任编辑: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