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由1896年创建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原北京铁道学院)于 1958年在兰州分建而成,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
兰州交通大学由1896年创建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原北京铁道学院)于 1958年在兰州分建而成,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并弘扬“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 校风。学校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秉承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工科优势,突出铁路特色,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交通,努力把学校办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影响与日俱增,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增强,实现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转变,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在甘肃高校居于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2个校区,14个学院,2个系,2个教学部;有49个本科专业,6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工程中心(甘肃省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物流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73个研究所(实验中心),其中5个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289人,其中专任教师1354人,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646人,教授、副教授513人。有各类在册学生3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8600余人,各类研究生23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12000人。
学校占地面积达1566亩,校舍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总资产达17.5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0亿元;图书馆藏书达205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2万册),并建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学校建有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和多种网上应用系统,校园网已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互动交流重要渠道,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育人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生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网络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始终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专业英语通过率连续刷新甘肃高校记录。我校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十五”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左右。2005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
学校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需要,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重视提高科技竞争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在环境保护、光电与智能控制、交通信息、工程热物理、车辆动力学和高原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项,863 计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42项;科研总经费达2.8亿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6000万元;出版教材、专著 161 部;公开发表论文3898篇,其中19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13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申请专利71项,转让重点成果33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0项。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其中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和评估,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以范多旺教授为带头人的“大型真空光电子关键技术集成与智能控制”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表明我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06年,我校科技园因创新资源聚集、创新环境良好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7年,以学校为第一依托单位组建的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升。
学校积极改善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创建特色品牌学科,学科学位建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3年,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一次性获得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顺利突破了建设发展的瓶颈; 2006年,我校获得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标志着我校学科学位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博士点增至16个。学校先后获得了工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资质,其中工程硕士已覆盖11个工程领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覆盖了13个专业学科。学校成立了研究生学院,并于2006年9月获得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研究生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学校注意突出学科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基础研究学科,注重工理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形成了以工为主,理、管理、经济、法、文 等多学科 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先后有120多家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盟,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学校董事单位现已达到106家,并在全国26个地区成立了校友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影响不断扩大。2003年,学校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目前已有两批23名学生赴美留学,第三批19名学生正在办理相关手续;2005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大学联合成立了语言培训测试中心;2007年,学校与乌克兰国立铁道大学建立了交流学生机制。学校先后与英国威尔士思旺希大学、法国布尔高涅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乌克兰国立铁道运输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水资源中心等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并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去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留学、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2007年8月,学校召开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国际会议、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为:2004-2008年,为“夯实基础,优化结构”阶段,即:到2008年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把学校建成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和较高办学水平的教学型大学;2009-2013年,为“巩固特色,深化改革”阶段,即:到2013年,把学校初步建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14-2018年,为“重点突破,全面发展”阶段,即:到2018年建校60周年之际,使学校在总体上跨入国内知名、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列。
兰州交通大学奖学金:
第二十二条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多种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勤工助学制度。
兰州交通大学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高质量的就业始终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的宗旨,建立多种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多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甘肃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近五年,学校连续被评为“甘肃省非师范类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3%左右,就业渠道主要面向铁路、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航运、IT、钢铁、机械、建筑、电力、石油化工、教育、部队等行业,就业单位有国有事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部队等。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积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交流平台,举办大型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每年参会单位都达300多家,参会代表有400多人。另外,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每年举办的小型招聘会常年不断。
近五年,全国各大铁路局和工程局提前来到学校签订三年级部分专业的学生,并给予助学款4000~10000元不等;截止今年4月底,共有48家单位签订毕业生420人,资助金额达到2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