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生活之我们的可为与不可为
更新: 2017-05-09 15:30:16 | 新东方
记得高中毕业典礼的时候,校长在致辞的结尾特意强调道:诸位同学将来都是要到国外深造的。你们要牢记在心,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中国的形象。言下之意就是出门在外,大家要意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你走出国门的那一刻,你”自己”就不完全属于你本人了,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形象的代表。 我刚到国外时还在认真遵循长辈临行前的各种谆谆教诲,走路认准红绿灯、不横穿马路,遇到不友好的人保持微笑、自我检讨。可随着我在美国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逐渐吸收了纽约的生活气息,为了自己的权益不忍气吞声。 渐渐地,我也习惯了既不将自己与“中国”割裂开来,也不刻意强调自己的身份。 上课发言和写作业是我平时在英文的语境下提到“中国”最多的情况,因为我慢慢发现,老师们往往会欣赏学生介绍一些不为他们所知的文化。因此,我时不时会提起一些与中国社会相关的现象,介绍中国不那么为人所知却有趣的一面。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如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年轻人引领的新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熟悉了“微信”这个词,然而当他们听说微信功能的多样化和实用性,以及借由微信发展出的各种文化——朋友圈微商、公众号、抢红包等,一个个都一脸惊奇。 在这学期的一节课上,在我演讲完自己期中论文的研究方向——“朋友圈代购对于微信平台的使用”之后的5分钟提问环节,因为下面的美国同学不停地向我抛出问题而超时,老师不得不站出来叫停提问,控制时间。上学期的另一节课上,我对比必胜客在中美两国的形象,并论证必胜客在全球市场上的营销策略,也引起了同学老师很大的好奇心。一名美国同学课后突然找我搭话,告诉我他去过上海,然后开始饶有兴趣地通过讲述他去上海肯德基时的体验,告诉我他从我的演讲中受到了新的启发。 “文化传播”是一桩非常严肃的责任。由于我时常认为自己对于自己的国家知之甚少,所以从来不曾把自己向别人介绍中国认为是一种“文化传播”。每当我的外国朋友告诉我他们在学中文或者试图跟我秀几句中文时,我也总是忍不住担心自己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误导了别人。所以,尽管我总是在朋友跟我提到“中国”的任何话题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有一切疑问都可以跟我讨论;尽管我尽己所能地帮助我的同学看中文作业,但我并不敢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力。毕竟在校园环境中,打交道的对象都是象牙塔中的师生员工。更大的改变或许需要更有影响力的机制推动。 我曾经很愤愤不平,学校内华人学生会的活动或多或少都显示出对中华文化本身了解不深。最常见的形式永远都是外卖蛋挞、饺子,然后欢迎大家来一边吃一边交流。后来我通过与华裔同学的交流,更多地感觉到了他们中许多人,其实是想要了解中华文化却有心无力。 我也在慢慢转变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只要是用包容的态度在吸收中华文化,一点一滴的努力我都应该欣赏。至于如何让别人更加了解“我”的文化,我希望这同样应该是一个 “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抱着一颗学习的心,从小事做起,不拘泥于形式,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为自己设限。 (责任编辑:马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