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留学移民 > 美国 > 文章

文化转变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留学生在中美文化中舞蹈

更新: 2017-04-10 16:51:39 | 中国教育报 

在中美关系中,留学生扮演着重要“使者”角色,而且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7年是美国国际学生最大生源国。如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学生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对于留学美国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编者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经连续7年蝉联美国国际学生人数首位。截至2016年,在美中国留学生总数已达328547人。因在语言、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迥异差别,中国学生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值得关注。而且,鉴于中国学生代表着在美国际学生的最大群体,他们在美国面临的又是一个迥异于中国的文化国别,全面了解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跨文化情况成为美国留学研究与指导的期待之一。
 


 

在跨文化转变过程中,外来个体既承担风险也收获利益

根据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约翰·贝利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族群穿行于两种文化中,受双重文化的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深刻变化。宏观变化如经济变化、社会变化、文化变化。微观变化如个体的语言变化、宗教转移和价值观转变。这里,主要从文化、社会生活和就业等状况来阐释中国留学生群体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众所周知,跨文化过程受到接受国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种族组成、多文化元素构成、对待外族的态度。因此,在讨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美国的文化和种族关系。轴心文化的缺乏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以及对科技的无限痴迷和自身经济力量所引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使美国成为研究现代和当代多元文化关系的理想实验室。

一方面,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美国社会已从“大熔炉”(melting pot)社会到“混合色拉型”(mixed salad)社会转变。另一方面,美国社会愈加均一化(homogeneous)。无处不在的高科技和互为依存的工业生存方式的影响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外来文化个体的外在行为和生活方式迅速改变而愈加趋近于主流文化模式,同一化现象严重,而他们内在的种族身份或意识形态却大多维持母国传统。在跨文化转变过程中,外来个体既承担风险也收获利益。

难以逃遁文化挑战,中国留学生在中美文化两极中摇摆

大多数赴美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经历都伴随着紧张、慌乱、迷惑和不确定。边缘化心态(marginal syndrome)笼罩着中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徘徊。

一方面,尽管对西方文化兴趣高扬,但是中国留学生对真正的西方生活是陌生和疏远的,而且他们普遍展现出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另一方面,虽然对中国文化难以割舍,并有着强烈的家园情结,但当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和生活数年后,又对美国产生了一种特殊和深厚的情感。

文化上,中国留学生不得不应对美国社会文化挑战并且难以逃遁。中国留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文化心理困境,表现为理智上需要改变以适应美国文化,而行为上却不能或者不愿意改变。面对美国社会文化挑战,中国留学生主要是外在行为、服饰、行为、举止、生活方式和英语(精品课)技能的改变,而非内部的文化特征包括宗教信仰、种族价值和文化传承的转变。中国留学生大多呈现出美国化的外在(American exterior)和中国化的内在(Chinese interior)。

对于自身的文化身份,中国留学生在中美文化的两极中摇摆。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对他们个人在美国的生存问题更加关注,而很少进行文化反思。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感被专业和经济上的诉求所代替。

故国情结且对美国社会缺乏了解,在美中国留学生存在与社会隔绝现象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美国是陌生而疏远的。美国生活的陌生或源于来美生活的短暂,抑或源于两种文化巨大的反差。就他们而言,对美国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发达的科技吸引等,而且真正对美国文化的参与和宗教浸润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少发生。即便在美国,中国留学生在社会、文化和爱国情结上大多是“中国式”的。强烈的故国情结和对美国社会的缺乏了解导致了中国留学生存在与社会隔绝现象。

一方面,中国留学生与美国人的交往有限。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将自己沉浸于抽象的专业学习中,与现实的美国社会相隔膜。另一方面,中国学生自愿隔离于美国社会。他们主要讲中国话,社会交往圈子主要是中国学生。两重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律背反的矛盾中——职业世界中的主要导向是西方和美国,个人世界中的主要导向是东方和中国。

同时,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团体和组织相对宽松,并且集中于学术事务。他们的组织行为主要依赖于美国学术氛围和研究设施,而且与中国的学术组织对话并不多。

就业前景不确定,家园情结和美国文化异质感催生回国发展意愿

目前,对于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情绪弥漫于在美中国留学生当中。

一方面,中国学生对自己在美国的就业前景没有把握。“9.11”之后,美国经济不景气,工作市场很不乐观。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颓势的美国经济更加低靡。不论专业技能如何专精,没有绿卡身份的中国学生想在美国找工作以积累经验,可谓举步维艰。除却工作市场的低靡等因素,美国移民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得中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更加暗淡。美国的移民政策以含混模糊和不可预测性著称,特别是移民法的变更十分频繁且不可预见。例如,美国移民局曾宣布从2007年7月起,所有工作性质的移民签证都将是“当前处理性质”,这就意味着美国一直以来的漫长的移民签证或者“绿卡”等待过程,在当年7月都可被调整为“当前处理”。但是仅仅20天之后,美国移民局推翻了之前发布的所有公告,并且拒绝受理所有申请。近几年来,多数中国留学生意识到尽管短期内在美国转换身份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中国留学生对于回国的就业前景也不确定。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人对待“海归”的态度,使得归国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渐趋被动。研究发现,“海归”的贬值由三方面因素导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海归”人数激增;“国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海归”对工作过高的期望值和缺乏工作经验。不甚明晰的归国前景,使得中国留学生在回国问题上相对纠结。

关于滞留美国还是回国的影响因素,除了就业和移民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被考虑进来。强烈的家园情结和美国文化的异质感使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永久性居留美国的可能性变小。曾有学者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留学生在美国滞留多年后,对国内的陌生感会造成他们心理上对回国后“反向文化振荡”(counter-cultural shock)的恐惧感。这是其愿意留居美国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近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预期值,为此,回国后能否很快适应如此变化,也让他们在去留问题上徘徊不前。(作者阎琨,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关键词:中美 文化 中国
  • 悉尼市举办招待会 热烈欢迎国外留学生

  • 加拿大或将通过C-6法案 有利于留学生申请移民

  • 英国大学的学费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留学需规划好

  • 中国留学生在日就职需明确方向 小心被“捆绑”

  • 留学读高中升温 中国学生最难的是思维转换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