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首席科学家。1990年,丁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之后留学美国。2008年,他辞去在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终身教授职位回国。丁洪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和新奇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取得了许多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重要成果。图为丁洪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讨论室。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率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三人三夺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最高荣誉——菲涅尔奖。他们在回国后组建了一支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图为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1985年,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尹学军考取了教育部公派研究生。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期间,尹学军主攻机械设计和高速列车轮轨振动方面的研究。1998年,带着国际先进的振动控制技术,尹学军回国创业。归国19年来,尹学军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坚持科技创新减振降噪,主持研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图为尹学军在查看一款减振钢弹簧。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黄大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图为2010年11月22日,黄大年(左二)带领科研团队成员研究问题。新华社发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学岛建起世界上最先进的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故事,是近年来“归国圈里”的美谈。图为王文超、张欣、张钠、王俊峰、刘青松、刘静、林文楚、任涛(从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新华社记者 郭晨摄
杨学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32年前,他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2001年,杨学明回到祖国,并开始着手建立实验室。这些年,杨学明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图为杨学明(右)在实验室与自己的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出现了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中国蓬勃发展以及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对海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拥抱“中国机遇”,投身“中国梦”,成为众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中国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不拘一格招才引智,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在“大磁场”的强大引力下纷纷归国,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洪流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1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