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睿智健体\"的校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优秀图书馆,目前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覆盖我院所有学科、专业的中外文文献保障体系,并提供不间断的网络信息服务。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200多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等8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保健、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竞技体校及其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2007年学院学生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雷霆风暴》参加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夺得文华节目二等奖和优秀表演奖。现有武术、体育保健学、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田径、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团队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体育史》、《体育绘图》、《运动竞赛学》、《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现代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体育新闻学》等6门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化教材选题。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二等奖2项;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90%以上。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医学实验室为\"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近年来,艺术体操先后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金牌55枚、银牌25枚、铜牌20枚;举重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金牌37枚、银牌22枚、铜牌23枚;武术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金牌22枚、银牌29枚、铜牌34枚;田径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31枚。目前,60余名教师和学生承担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医务监督、队医、康复按摩、裁判及技战术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活动;近40名师生成为北京奥运赛场的专业志愿者;部分师生将代表中国参加2008奥运会比赛及闭幕式的文艺演出。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连续七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成都体育学院奖学金:
7、奖、勤、助、贷、补情况:(1)学院按国家政策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2)学院设有优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高敏体育奖学金、郑怀贤奖学金、四川省骨科医院奖学金、四川省体育彩票助学金、“侨心”奖学金等;(3)学院设有特殊困难学生补助金;(4)学院按规定帮助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5)学院设有勤工助学岗位。
成都体育学院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