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650余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万余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5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18,000余种,具有CA、EI等48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58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8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6360人(其中博士生1215人),全日制本科生17739人。教职员工3621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9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3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我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我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我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我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7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 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华东理工大学奖学金:
●五大计划内奖学金每年奖近七千在校学生 ●二十余项计划外奖学金每年使数百学子受益 学校结合品德素质教育,制定了新的综合课程奖学金评选方法,建立和完善了德育评价和导向机制,坚持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相统一的标准,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到激励,让更多的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针对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民族奖学金。在综合课程奖励基础上,学校还积极争取计划外奖学金,不断完善评优体系。学校现设有5大计划内奖学金和30家企业设立的计划外奖学金,2007年,学校发放奖学金1400余万元,为激励学生成才提供了强力“催化剂”。 我校奖学金分为政府助学奖学金、学校奖学金、计划外奖学金三大类。学校奖学金是我校专项拨款设立的奖学金,主要包括综合课程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专特长奖和创新奖、先进个人奖(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计划外奖学金是由校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设立的奖学金,目前在我校设立计划外奖学金的单位有巴斯夫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洛德奖学金等共计30家,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占有11家,2007年单位赞助金额110余万元,获奖学生近400余人。 困难生资助办法 助学帮困 措施多样 ●奖学金、贷款、补助、减免措施多 ●校勤工助学中心每年提供1万多个岗位 ●学生从中收益960多万元 学校为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建有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助学奖学金、校寒梅奖学金、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等组成的帮困助学工作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强自立,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我校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核实情况,施予资助。我校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在特殊时期和春节发放特殊困难补助;成绩优良的学生可申请政府、社会各界在我校设立的助学金。 2007年我校在校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2951人,其金额达1649.25万元。同时,学校为3660位学生,提供了国家、上海和社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1017余万元。 2007年学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了11631个勤工助学(校内外)岗位,学生总收入966.8万元。 当年学校发放各类补助53.3万元,资助学生2950人;减免学费98人,减免金额20.5万元。
华东理工大学就业情况:
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 毕业生有特长、有特色、综合素质高 ● 招聘单位络绎不绝 ● 就业流向多为国内外知名企业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拓宽基础,加强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针对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学专业,实施了第二专业、主辅修相结合等一系列培养一专多能、有特长、有特色的人才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使得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针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紧紧围绕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工作质量的目标,抓住工作重点,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功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根据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突破口,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重视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发和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讲座。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形成了一支由专家学者、企业老总、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职业能力倾向、就业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提供指导。同时,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以数倍于毕业生人数的招聘信息供毕业生选择;建立和拓展学生实习基地;编制和免费分发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资料;定期举办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招聘会,为毕业生的择业提供机会;学校还设有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毕业生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各地信息,把握就业先机。 由于学校各方努力,使我校毕业生受到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普遍青睐,来校招聘的单位络绎不绝。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的就业形势仍然看好。 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涉及信息产业、金融商贸、航空航天、化工医药、石油轻工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就业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他们中不少已经成为企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2004年本科毕业率为:97.25% 2005年本科毕业率为:96.72% 2006年本科毕业率为:96.03% 2007年本科毕业率为: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