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小记者在大巴车上互动。新华网 周淑仪 摄
新华网小记者手持自己采摘的火龙果合影。新华网 周淑仪 摄
“红树林为什么不是红色的?”“红心火龙果为什么是红心的?是自然品种还是转基因?”“新盈湿地公园都有多少种生物?”……7月29日,新华网小记者走进海南省儋州市开展生态农业游学活动,以边游边学的形式,在传播儋州九大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俯下身心,贴近自然、拥抱自然,享受自然教育。
不结果的小雄花
此次游学活动的第一站是儋州双玉农业庄园,不少新华网小记者都惦记着能在庄园内亲自上手采摘火龙果。大巴车挨着种植园停靠,下车放眼望去,一株株的火龙果树望不尽头。据庄园老板梁合介绍,园内的红心火龙果种植面积足有400亩,占整个庄园面积的四分之一有余,而在其1800亩的总种植面积内,还种有菠萝蜜300亩,莲雾200亩,蜜柚400亩,其他热带作物500亩。
菠萝蜜的小小雄花。新华网 周淑仪 摄
沿着火龙果植株间的田间小路,新华网小记者们最先探访的是果实沉甸甸的菠萝蜜园。小记者们围着一棵挂着四五个菠萝蜜的大树,感受它布满突出瘤状凸体的外果皮。
很快,树枝间一个约4、5公分长的“没长大的小菠萝蜜”吸引了众人的眼球。“那是菠萝蜜的雄花。”松鼠学堂的讲师陈春香和小记者们普及了菠萝蜜和榴莲的一大区别,她提到,和一朵花发育而来的榴莲相比,菠萝蜜树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果实是由很多朵花发育而来,“虽然现在看着雄花更像一颗小果,但它实际上是由很多簇花并在一起生长而形成的状态,且顶多长得这么大,也没办法结果。”
杰克向新华网小记者讲解火龙果的正确剥开方式。新华网 周淑仪 摄
随后,梁合带着数把采摘专用剪刀庄园老板梁合带着数来把采摘专用剪,领着新华网小记者们来到果实红艳艳的红心火龙果园。“这剪果子啊,也是有技巧的。”梁合拿着大剪刀顺着火龙果的茎叶比了比,“顺着剪,‘咔嚓’一下从根部剪断就能成功收获一颗果子。”
“这一剪刀下去,原想着触感应该有点硬,没想到还挺绵软的。”一位家长笑呵呵地指了指孩子,“就是孩子们没怎么学会手法要领,瞧这小手拿捏的,一看就是没干过农活,不过也好,多学多体验。”
农产品的午间课堂
一上午的奔波过后,新华网小记者们赶赴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东场村用午饭。东场村是湿地公园范围内的一个自然村,也是部分护林员的家乡,红树林和大片的滩涂与东场村隔着一条土埂比邻相望。
正午时分,新华网小记者们走在没有树荫的田埂上,尽管头顶烈阳、饥肠辘辘,仍旧兴致高涨。大家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装备”——望远镜,遥遥望着远处的红树林,甚至扫视着滩涂,试着发现爬出窝的大螃蟹。
大家伙就这么一路走走停停,直至到达村民的小院里,热热闹闹地围成桌,或坐或站地准备用午饭。
俗话说,心中有书,四海皆书堂。一桌饭菜实际上也是新华网小记者们的农产品午间课堂,“儋州粽子”“海头地瓜”“跑海鸭蛋”“儋州鸡”,儋州九大特色农产品一下子将近上了一半。和启程时匮乏的知识储备相比,现在来一个吃一个,也加深了解一个,小记者们已经能够麻溜地补全另一半,顺畅地将九大特色农产品一个个列出。
松鼠学堂的杰克表示,我们就是希望借由“游”来“学”,将小记者们带往户外,鼓励他们调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问很多问题,从而发现身边的更多事物,也把我们希望输出的内容无形中记得更清楚,这是今天最大的一个目的。
钳子大小分明的招潮蟹
招潮蟹。新华网发(李岱 摄)
“你们知道有一种蟹叫招潮蟹吗?知道它以一边钳子大一边钳子小出名吗?”早在大巴还行驶在海口开往儋州的路上,杰克就把这问题抛给了大家。
午间稍作休憩,新华网小记者们就跟随护林员罗理想与松鼠学堂的讲师陈春香向湿地进发,寻找答案。
在松软的滩涂旁,小记者们蹲成一排举着望远镜观察坑面上趴着的招潮蟹。“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公招潮蟹,钳子一大一小对比很明显吧?”陈春香解释道,这是因为公招潮蟹有领地意识,大钳子用来打架争夺地盘,小钳子用来进食,而母招潮蟹则不具备这种特质,两只钳子都是小的。
那么左撇子的招潮蟹多还是右撇子的招潮蟹多呢?松鼠学堂的高高还跟大家分享了个冷知识,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和人类不同,招潮蟹族群中,左右撇子的数量几近相同。
在后期调查中,不止一位小记者表示对招潮蟹的印象最深刻。小记者徐雅琪提到,自己一路上缀在队伍后,陆续观察到了好几只巴掌大的招潮蟹,其中母蟹居多,只有一次碰巧遇上了一只公蟹。“我还掏出了放大镜来观察,母蟹举着两只小钳子摆动的时候,像是在跟我打招呼,感觉很开心。”
胎生的红海榄
新华网小记者在展示红海榄的果。新华网 周淑仪 摄
为什么红树林不是红色却这么命名?这个问题一路上常有小记者在问。罗理想介绍道,这是因为红树树皮里有一种被称为“单宁”的物质,当树皮被割开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之后就会呈现出红色,所以被称为红树林。
沿着干土岸朝前走,能看到一大片红海榄。红海榄属于红树科,也是独特的胎生植物,像蓬蓬裙一样杵着的支撑根是它的一大特征。
罗理想提到,之所以说它是胎生植物,是因为它和其他种子落地发芽生根结果的植物不同,红海榄还连在母体上的时候就已经发育成熟,当头部的果子脱落,萌发出幼芽的枝条落入土中就会自发缓慢成长,最终再次成为成熟植株。
陈春香指着红海榄的“蓬蓬裙”,向新华网小记者补充道,“这些是它的支撑根,长在土壤之上一方面是为了支撑自身重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得到良好的呼吸,当涨潮的时候,红海榄可以借由支撑根中储存的氧气生存下去。”她招呼着小记者们可以尝试着舔舔叶面,“红树是神奇的植物,为了在海水中能持续存活,多数红树会选择把盐分从叶面中排出,所以叶面会有咸咸的味道。”
希望种子全落地上的桑寄生
杨桃树。新华网 周淑仪 摄
新华网小记者合影留念。新华网发(符铭伟 摄)
沿着干土岸走到底,就又绕回东场村的村间小路。陈春香在一个拐角处特地停下脚步,给大家介绍了一棵奇妙的杨桃树。
站在树下看,只觉得大树郁郁葱葱,被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感觉很有生命力。然而,陈春香指出,这是一棵被桑寄生寄生的杨桃树,因为被长年累月的汲取养分,这颗杨桃树的枝叶已经完全被桑寄生替换,不再有本体的一片叶子,这是非常少见的一种现象。
桑寄生可作药用,它在土里无法生长,只能借由落到其他植物上的种子通过寄生来逐渐成长壮大,而这么大范围的桑寄生也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一旁的家长们对它的药用价值也点头表示肯定。
可小记者们却连连提问,“那杨桃树被寄生了会怎么样呢?”“种子要是没落到树上会怎么样呢?”当听到杨桃树在慢慢消亡,桑寄生因为缺少养分也会慢慢死去,而种子如果一开始就落在了地上并不会获得成长时,不少小记者感叹道,希望种子全部落在地上,“我只希望它是一棵杨桃树啊!”
小记者胡振宇提到,今天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有可以提很多“为什么”的氛围。提及自然教育,杰克表示,虽然和新华网是第一次配合举办活动,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渠道,让孩子们寓教于乐,十年二十年之后,如果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东西还能留存在他们的脑海里,那么我们现在力所不能及的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他们有可能做到,这也是自然教育的一大意义所在。(周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