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南京各大高校、南京博物院、南京科技馆、科举技博物馆等场所随处可见一批批外地“小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游玩。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旅行团,而是时下正火爆的夏令营。只不过,有的以“游学”为主题,有的用“科技”“文化”来冠名,让学生家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7月6日《新华日报》)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加之出于安全考虑,平日里往往缺乏体验生活的机会。部分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自理能力极差;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孩子无人看管。在这种情况下,夏令营就颇受家长学生们青睐。
然而,一些夏令营的组织者挂羊头卖狗肉,将广告打得五花八门,吸引众家长纷纷上钩,实则并不合乎相关规定,甚至没有从业资格。有一些赴国外的夏令营更是打着“游学”的旗号,然后到外国大学走一圈,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近年来也多次出现夏令营教练虐童事件。到底是“锻炼”,还是变相“诈骗”,值得深思。
反思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夏令营的相关管理部门管理机制不严,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条例;第二,组织者利欲熏心,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缺乏社会公德心;第三,家长们攀比心理较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略了夏令营可能给孩子们带来的潜在性危害。
如何还夏令营一片净土?
笔者认为,首先,监管门槛必不可少。针对夏令营鱼龙混珠的现象,国家应该出台关于夏令营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监管单位和监管职责,避免“踢皮球”行为;设置相关的详细的评估方案,对夏令营从活动方案、质量效果等方面做好监测;物价局对夏令营价格也应该进行调控,避免市场混乱,价格暴涨。
其次,加强从业者能力培养。相关从业者应定期进行培训以及考核,要有最基本的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开发教学内容能力,设置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有助于能力培养的训练项目,让孩子真正能够真正得到锻炼,丰富假期生活。
除此之外,提高家长自主意识。孩子年龄尚小,缺乏辨别能力,这就需要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只选对的,不选贵的。针对自家孩子需要训练的点以及兴趣爱好选取夏令营机构,不可囫囵吞枣,跟风预定。另外遇到徒有其表的机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不可忍气吞声。
总之,夏令营本是锻炼身心、快乐成长的活动,应该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激荡,头脑受到启迪,视野变得开阔,切莫让夏令营成为“坑娃营”。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秦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