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史纲巧复习:善用框架与数字
马立书—政治教研室
说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官方划定分值只有14分的“小学科”,很多考生在复习时一直不以为然,认为分值不高难度不大,因此一直到考前一个月才会去突击背诵,殊不知,临时抱佛脚,结果可能会杯具。
在这里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马立书老师给准备在基础阶段就开始复习史纲的同学们支几招:
善用框架巧梳理
我们知道,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是170多年,期间发生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事件恰恰是史纲重点考查的内容。这里马立书老师建议大家将零散的考点用数轴的形式梳理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感觉知识点琐碎,考点繁多的史纲变得简单多了呢?
那么,我们接着给大家将史纲的框架再进行细致的展开与整理。我们再引入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数字串联法。
我们都知道,史纲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与建设史。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共产党自建党以来90多年的奋斗史浓缩成两串数字:
“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按照考试模块,我们又能将其细化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21-1923)、大革命时期(1924-1926)、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鸦片战争的爆发打断了大清帝国独自发展的道路,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世界其他民族从而有过的磨难和痛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广大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一次次抗争都最终都归于失败,未能从根本上改革中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人民和历史选择的结果。
第二件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磨难,但成就是主要的、巨大的。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在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在基本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航空航天等事关国防安全的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这些成就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前提。
第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清醒判断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跃成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
“两个不能否定”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重大区别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上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个时期都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两个时期不能互相否定。“两个不能否定”有助于统一历史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至此,框架梳理+“三件大事”+“两个不能否定”,是不是让同学们对史纲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把握呢?希望大家今后善用框架梳理法来提高复习效率,厘清知识体系。马老师也会继续给大家介绍更多好用的学习方法。
为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