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同乡会的聚餐活动上,一位文质彬彬的乡村女教师坐在我旁边。我们谈论那家餐厅的陈设——陈旧的老式桌椅、糊满旧报纸的墙壁、墙壁上挂着的红辣椒和玉米穗、墙角的油灯和农具、餐桌中间凹下的铁锅、铁锅旁的搪瓷缸以及身穿上世纪70年代军服的服务员——这里匠心独具地营造了一种怀旧氛围,不知不觉间,将人们带入那个激情燃烧的理想主义年代。
然后,我们说到乡村教育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女教师神色黯然地说,农村的情形与城市不同,大多数城市孩子考上大学后不用担心学费,毕业后也不用担心就业。如果说城市孩子面对的只是高考这一道门,那么农村孩子面对的就是一道接一道的“连环门”。
女教师怔怔地望着贴在墙上的旧报纸,那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邓小平在一次大会上讲话的照片。女教师感慨万千地说,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之所以拼命考大学,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很多人的确通过高考进入了城市。对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冲过了高考这道关口,前面确实是一马平川——大学四年,他们不用担心学费﹔毕业了,国家分配工作﹔结婚了,单位分配住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只要把生活料理好,在单位好好工作就可以了。
但现在的农村孩子呢?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们的喜悦之情瞬间就被重重的忧虑取代:学费如何筹集?家里的活儿谁来干?病残老人谁来照顾?这些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毕业后问题又接踵而至。在水大浪深的现代化都市里,一个没有家庭支持及社会背景的孩子,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就业问题解决了,你怎么在城市扎根?怎么融入城市的正常生活?还有更令人头疼的“买房”。高高在上的房价,对普通工薪族来说,是可怕的梦魇,除非你有来自家庭的强大的经济支持。否则,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到头来只能选择逃离。
所以,农村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念书的时代已经过去,残酷的现实也让他们变得现实起来,能念就念,不能念的话就去选择别的路。读技术学校,学个一技之长,将来凭手艺吃饭,或者干脆早点儿去城里打工,挣钱养家,结婚生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对高考、大学失去了兴趣,因为生活告诉他们,仅凭个人奋斗,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说到这里,女教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在高考前提出退学,因为他的父亲长期卧病在床,两个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而祖母和母亲又在不久前相继离世。他不准备参加高考,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没有条件去读。
最后,在女教师的极力劝说下,他参加了高考,并且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有一家地方媒体得知此事后,特地采访了他,发表了一篇真挚感人的报道。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看到这篇报道,主动联系上了他。董事长承诺,他上大学的全部费用由公司支付,将来毕业后,如果他愿意,还可以到公司来工作。业绩突出的话,还会奖励住房。
故事讲完后,女教师泪流满面地对我说:“像他这样幸运的农村孩子,世上能有几个呢?”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