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不到一个月了,部分考生情绪出现波动,甚至进入某些思维误区。为此,重庆市教育考试院9日专门发布消息,根据相关专家意见,把几种常见的思维误区及调整对策进行了整理。
误区一:心浮气躁。由于后期缺乏努力方向和具体的复习计划,再加上期望值又比较高,所以倍感压力,无法安心复习。
对策:正确认识后期复习的重要性,明确方向,排除杂念,合理定位,调好心态,落实计划,扎实备考。
误区二:缺乏信心。由于几次模拟考试都没有考好,所以失去信心,无心恋战,随波逐流,毫无意义地耗费时间。
对策: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成绩,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后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回报。不要错误和别人比较,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合适的练习。
误区三:作息混乱。由于觉得时间不多,所以“透支”脑力,作息时间混乱,复习失控,缺乏时间综合利用意识,结果精神状态不佳,复习效果差。
对策:尊重规律,注重平衡调节。后期学会平衡和放松很重要。不要提前透支,把最好的状态调整到高考。每天坚持适当的文体活动,调好适应高考的生物钟。
误区四:欲速不达。误认为后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套题,特别是各类高考模拟试题。即使效果不明显,还是屡败屡战,结果出现“错误投资”,欲速则不达。
对策:正确认识做套题的主要作用,练状态、练速度、练规范。现阶段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基础的复习和巩固。
误区五:一错再错。误认为错题已经成为历史,错误不会再现,结果把错题丢在一边。另外,忽视考试中因不注意规范细节而导致的失分,结果导致考试旧错再现,后悔莫及。
对策:越到后期,越要抓住错题不放松,越要注重细节和规范。少错就等于多得,细节和规范往往决定成败。
误区六:舍本逐末。误认为后期重点是提升能力,对课本主干知识和基本考点不屑一顾,结果导致基础题丢分。
对策:要正确处理好能力与基础的关系。到了冲刺阶段,应该说巩固基础、熟悉考点比单纯通过做题来提升能力更实在也更有效。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基础。
误区七:偏听偏信。盲目相信来自外部的所谓的高考命题信息或内部秘密(特别是来自一些社会上的高考辅导班的信息),喜欢猜题或押题,结果白费心思,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策:正确对待外来的信息,后期最忌来自外部的干扰。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学校。
误区八:闭门造车。误认为老师后期的指导不重要,喜欢自己搞一套,闭门造车,脱离集体,孤军奋战。
对策:正确认识后期备考方向、备考氛围和备考指导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学校复习安排与个人复习计划的关系,学会分享、快乐备考。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尽量和其他同学在教室一起复习,共同愉快地度过最后冲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