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高中 > 文章

不必苛责“高考狂人”

更新: 2017-05-12 01:40:16 | 网易新闻 

常青村

离2017年高考进入一个月倒计时,各地考生忙着做最后的努力冲刺。在四川省成都市有一名50岁的“高考生”,每天带着厚厚一摞高考资料泡在茶楼复习。他叫梁实,是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今年已经是他第21次赶考,因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而被网友冠以“高考最牛钉子户”。

梁实能够夺得“高考最牛钉子户”的“桂冠”,实在是实至名归。自从1983年他高考预考名落孙山,此后就开始了一场“高考长征”,至今仍然“在路上”。其间也曾有两次转折:一次是2011年,他第15次参加高考,他同读高三的儿子一同走进考场,表示如果再次落榜,他将结束“高考人生”。不过他并没有真的离开,第二年又出现在考场上……

对于梁实的高考,社会上似乎赞成的人不多,批评者称之为“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高考狂人”,甚至说他是“现代范进”。但他自己似乎不以为然,没有因为舆论的批评而动摇。我觉得,对于梁实的高考,你可以不赞成,可以不屑,但是请别反对或者禁止,最好无为而治。

首先,梁实坚持高考的原因,虽然说不上有多么“高大上”,起码也并不可耻。高考上大学是中国许多人的梦想,至今都是如此。那么,立志考上大学,并为此矢志不渝,就没有什么不好。例如我本人,就很理解这种情结。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当时高考取消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分数达到了,却因为家庭原因没有被录取,而1978年又因为生了孩子而放弃了,所以到死都是一个高中生,没上过大学是我终生的遗憾。即使现在在上海,我也会在开学报名时到大学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大学是怎么回事。

也有人认为,参加高考、上大学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毕竟不能把读大学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而抛弃了生活的其他内容。梁实并没有抛弃生活啊。1985年,他第三次高考后就与同龄人一样就业了,当了一名技术工;1991年,24岁的梁实成为一家木材公司的正式工,在参加高考后于年底成婚;2011年是梁实第15次参加高考,这次儿子成了“战友”,父子同高考,何尝不是一段佳话?高考,不过是梁实生活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

我倒觉得,我们甚至可以对梁实的做法来一个“取其精华”,吸取正能量。例如,从精神层面,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一旦确立正确的理想,就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绝不收兵。而从操作层面看,我们真的需要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国外很多老年人就是退休后去读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美国一名71岁老翁49年读10所大学获29个学位,现正攻读第30个,他的目标是拿到33个或34个学位。我们为什么认为只有青年人需要不停地学习奋斗,老年人就只应该研究生活?那种“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观点已经陈旧,迫切需要修正。

关键词:高考 教育 资讯
  • 2017年宁夏高考录取7月7日开始启动 结果预计8日起查询

  • 1977,那场高考改变了什么

  • 合肥两高考女生被中国空军“选中”

  • 北京市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

  • 四川今年第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花落温江 被空军录取

  • 公安部:暑假期间高考招生、校园贷等五类电信诈骗案多发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