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名单公布,浙江共有106人入选。至此,浙江共有6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新入选人数和累计入选人数均居全国第四位。
近年来,浙江在“国千”人才引进上屡创佳绩,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注入不竭动力。高层次人才为啥钟情浙江?浙江为了吸引这批“千里马”,又作出了哪些努力? 好平台 千方百计引人才 2012年初,为推进引才关口前移,杭州在美国硅谷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直接在海外吸引高层次人才,对成熟的人才项目实行“带土移植”。 两年之后,在美国从事光学芯片研发的田克汉,通过工作站的穿针引线,来到杭州创办东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如今,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名单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工作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随时了解国内行业领域的发展变化,更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成为自己的‘老板’,大胆创业施展抱负。”田克汉的感受,有数据佐证。目前,招才引智工作站已与近50个海外高校协会、专业协会、华人孵化器、风投机构、华人社团等建立紧密联系,累计洽谈海外高层次人才2400余人次,累计洽谈项目超过500个,其中进入对接阶段项目358个,60个项目已落户杭州市各地区。落地项目累计注册资金3.71亿元,实现营收5223万元,吸引风投资金6700万元。 同样耀眼的成绩单,属于浙江大学。今年浙江高校院所合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名单的55人中,浙江大学独占43人,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近年来,浙江大学推出“百人计划”,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内容。2015年,在纽约大学结束心理学博士后的研究后,丁鼐回到母校浙江大学,成为“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告诉记者,学校为充分保障青年人才的科研工作和生活,在薪酬、科研启动经费、生活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让青年科学家感到十分温暖。 好政策 尽心尽力留人才 浙江维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刘敏,是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外乡人,他在留学归国时选择在嘉兴秀洲创业。最让他心动的,就是当地提供的好政策和好服务,“热情真诚的领导干部、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包容开放的创业环境,最终让我决定来到这里。” 几乎每一位“国千”人才的到来,都是源于好政策的“吸引”。2016年,浙江再次出台“浙江人才新政”25条,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区位条件量体裁衣,在人才政策上频频出招: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条,宁波出台人才新政25条,嘉兴出台《关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今,11个设区市全部出台了人才新政“地方版”,聚焦人才引进、流动、评价、激励、服务等重点环节,通过对自身大刀阔斧的改革,换取人才创业创新的空间。 省委组织部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来,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为了让人才在审批上少跑路,在创业创新上跑出加速度,各级各部门还切实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要素供给和政策集成,健全创业支持体系,努力为人才打造审批最快、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的创业创新软环境。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生活保障措施,加快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在出入境、落户、住房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用最优的政务环境吸引大批“高精尖缺”人才和项目落户浙江。 好“东家” 不拘一格用人才 此次国家“千人计划”名单中,通过企业主体申报入选的创新人才共99人,浙江入选29人,占29.3%;企业“外专千人”共14人,浙江入选9人,占64.3%;创业人才共47人,浙江入选9人,占19.1%,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这3项数据直指同一个主体——企业。 创建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优化研发环境和条件……始终把人才强企作为重中之重,正是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钟情浙江的不二理由。 2014年,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任职的孙晓安与3位同事一起,与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公司签约,形成包括神经电子学、声学、神经医学、信号处理等研发人才链,人工耳蜗项目在短短3年内实现了产业化,至今销售6000多台,打破人工耳蜗市场国外垄断局面,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孙晓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企业创新长期类人才。 务实的人才理念,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落户浙江。 欧洲设计学院都灵分院院长、德国人巴博,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浙江斐络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研究院主任。生产传统五金起步的永康市,当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挑战。“斐络设计”紧抓市场需求,通过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柔性引才”的方式,从工业设计的前沿阵地意大利广纳人才。过去的几年里,他们以“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短期)的形式,既将外国专家引到了企业,又给了他们更具弹性和自由的工作选择。 企业的诚意,结出硕果。2017年5月,通过巴博的引荐,永康市与意大利都灵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下一步将就工业制造、经贸交往、人才交流、科技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