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话题
专栏
据《北京晨报》昨日报道,近日随着多家国有银行宣称回归款业务,这个被“裸条”、高利贷等“玩坏”的行业,看似又回归了正常。
此前,针对校园贷乱象,笔者曾撰文《消除校园贷危害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建议国家在取缔非法校园贷的同时,应该向开放其他借贷、融资渠道。很显然,国有银行面向大学生提供贷款,是治理目前校园贷乱象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避免重蹈以前大学生的覆辙,建立规范的大学生信用贷款体系,是国有银行经营校园贷所必须注意的。
众所周知,在本世纪初的10年内,我国国有银行纷纷给大学生发信用卡,很多大学生甚至有多张信用卡,银行把给大学生办信用卡作为重要业务。可是,这样的“好景”很快不在,原因是,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曝出大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事件。对此,家长和社会舆论纷纷质疑银行滥发信用卡,而银行也因大学生难以归还贷款而存在发卡风险。
本来,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有比较好的治理办法:比如限制大学生办卡数,可要求贷款银行共享贷款信息,不能一名学生办多张信用卡,因为信用卡一多,每张卡的透支额度限制就形同虚设,这会助长学生的不理性消费,也增加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还比如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可增加大学生申请贷款须家长签字环节,这主要起到家长知晓作用,也可作为限制学生申请多张信用卡的一种手段。
但是,当时并没有采取这些措施,而基本上采取一刀切叫停方式。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这一《通知》下发后,各大银行均陆续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审批。
在银行停止大学生信用卡审批之后,借助互联网,校园贷快速发展。而今日校园贷出现的问题,只不过是“卡奴”现象的另一种表现:以前是大学生刷爆卡,面临很大的银行还债压力,现在是大学生借高利贷、利滚利,放贷方用带有黑恶性质的手段,逼迫学生还款。如果说当初的“卡奴”现象,主要是学生不理性消费,银行过度追逐办卡规模而出现的不良现象,现在的校园贷则明显带有违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