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近年就中等教育展开交流合作,图为海峡两岸高职技能大赛上,台湾学子展示汽车修理的功夫。
田齐摄
进入5月,台湾的大学报考志愿已经完成,结果有点出人意外,全台湾只有台北艺术大学1所学校申报考生满额,其他学校都有缺额,缺额比例超过五成的有6所学校,还有14个校系没招到学生,比如成功大学化学系、长荣大学的智能生活应用专业、真理大学休闲游憩事业系等,连台大这样的“一流学府”都缺额148名。
究其原因,生源减少、大学过剩已是老生常谈,但难以解释连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这样的名校也受冷落。这说明职场已倒逼教育,名校光环褪色,学历至上的认知改变,社会开始理性看待教育。
台湾教育界人士分析,台湾的高等教育尚未调整配合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环保产业的再生能源专业,台湾没有一所高校有这样的科系。传统科系也存在教材、教法陈旧问题,老教授靠一本教案教了几十年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也是名校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如果大学白念,大学自然就贬值了。
与此同时,注重实际操作训练的职、技中等教育学校抬起头来。过去,念书好的学生都会读大学“预备役”高中,不会报考“五专”(5年专科职业学校)、“四技”(4年技术学校),谁家的孩子读了“五专”“四技”,简直等同于没出息。
在追求高学历的风气之下,不少“五专”“四技”抢破头忙着升格为大学,各家也督促孩子“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
但是,当下的台湾,已经有大学主动向职、技校伸出橄榄枝,要求与其合作办学,为大学找条生路。近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台北商业大学就与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园市的8所职、技校签订了“2+8商管菁英策略联盟”,大学为职、技校设计课程体系、培训师资、举办研习活动,大学老师直接到职、技校授课。台北商业大学坦承招生不理想,龙华科技大学也表示与职、技校合作,可促进大学与职、技校之间的衔接学习,储备未来的大学生源。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始以职、技校为过剩的高校找出路,鼓励大学附设职业教育,培养中小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同时,鼓励职、技校与企业合作,推动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定向培养职、技校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工作,不愁找工作。主管部门还将通过奖学金、减免学杂费等方式,鼓励初中毕业生选择职、技校,令台湾久已黯淡的职业中等教育东山再起。
为了兼顾一时无法扭转的“文凭心结”,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官员表示,将推动开放学习体系,比如“2+X+2”大学新学制,X指的是工作经验,职、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上2年专科,拿到专科文凭毕业工作,如果工作后还有文凭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可免试进入原学校修学分获得大学学历。这样的设计,令几乎人人都能读大学,也令人们注重能力胜过文凭。
但中等教育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台湾一所知名职业学校的前校长黄清泰认为,台湾中等教育也存在重文凭轻技术的问题。他说,中国人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现在的职、技学校的课程设计往往也以升学为导向,忽略了职、技校训练工匠的主旨。一些拥有精湛制造能力的国家,都有“劳工神圣”的观念,尊重技术与工艺,优秀技术工人的薪水待遇和管理阶层相当。西方国家的成年再学习都是让年轻人学习技术,而台湾的再学习却是用于补考大学、考研究所。如果职、技校培养的是“考试的熟练工人”,毕业生也难有生存能力和自我实现。
高校过剩、科系设计不合理、产学不对接,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胜任工作的员工,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但重新重视职业教育,是对过往只重文凭的矫正,对于人尽其才和劳动力优化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