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双一流”大学的灵魂是文化

更新: 2017-05-10 15:23:15 | 科学网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大学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它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既是大学历史、校风、学风、教风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在 双一流 战略的运行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只是追求各项评价指标的对应,也不能复制其他世界一流大学,更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这是 双一流 建设的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的: 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而特色文化是大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道德的重要标识。我们观察一下世界一流大学不难发现,他们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上的贡献都与特色文化有关。

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该校在科学上的成就与它特有的文化 美丽心灵 是密不可分的:它允许精神分裂症的约翰 纳什教授继续留在校内工作逾30年,最终他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普林斯顿的经历呈现在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美丽心灵》中)。

前不久,笔者与一位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同学聊天。其间同学介绍说,他们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不管学生的兴趣在哪里,都必须选修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门课上,学生不仅学习西方传统经典,如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的著作,也接触例如中国的孔孟之道等世界其他文化的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课程围绕 人何以为人 这一主题展开,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学生懂得 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可以说,这些独特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着力点。

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不同大学也应该各具特色。然而,无论这种文化如何描述,都应该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出最稳定、最持久、最具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一流大学文化的生命之源,规定了 双一流 建设的 初心 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表现为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也表现为历代先贤身体力行的具体历史实践。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体现为以民本、和谐、仁爱和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如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精神;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荣辱观;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生死观;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忧乐观

这些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也是世界各国所认同的文化精髓,更是高校应该传承的大学精神。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很多大学里,有大楼,缺大师;有校园,缺精神;有活动,缺内涵。教师群体出现了学术不端、学风浮躁、学术投机等功利性现象;学生群体出现了 道德危机 精神危机 信仰危机 和 价值真空 等消极的精神状态。在大学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力量的现象

去年,南京大学推出一个自媒体栏目《家书》,以学生和家长的书信往来为主要内容,体现亲情的美好,展示 95后 大学生理解的 孝 与 顺 ,也呈现了当下大学生和父母沟通中的一些问题,栏目迅速成为国内现象级的校园媒体,3个月关注人数超过160万,这是用新的载体去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很好地诠释了一所大学的文化。

总之,在推进 双一流 建设进程中,优秀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思想在凝聚共识和汇聚人心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输送到大学生的血液里、根植到基因中,不断强化中国特色、融入中国元素,达到真正的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17-05-09 第7版 视角)
关键词:大学 高校 排名
  • 南开大学首批录取通知书7月8日寄出

  • 武汉物业管理行业大学生待遇最低工资调整为2200/月

  • 全国大学生射击锦标赛在昌开赛

  • 197支车队将角逐201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学生系列赛事

  • 基础医学院举办第八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 郭艾伦晒自己在大学食堂吃饭照:好想学习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