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效果图。资料图片
图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赵平。资料图片
2016年5月6日,广东深圳,俄罗斯杜马主席纳雷什金出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奠基仪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世界教育之窗】
4月,我国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首次启动本科招生,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作为俄罗斯首个在境外颁发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项目,依托俄罗斯最高学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和我国著名理工类高校北京理工大学,两校合作办学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对建设“一带一路”和加深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又有什么意义呢?本报记者专访了该校校长赵平教授,探寻该校的“办学密码”。
建设“一带一路”的人才库
“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是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标志性成果,也是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具体措施。”赵平说,“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俄长期合作的国际格局,为中俄双方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目前,“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沿线包括中亚、东欧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以俄语为通用语言,而全国每年新招收本科俄语专业的人数仅为两三千人,并且以往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俄语语言技能,专业型俄语人才出现了很大缺口,直接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俄语能力,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端人才,许多在俄语系国家有合作的企业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积极开展业务合作,但相关人才却非常稀缺。”赵平告诉记者。
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为中国高等教育与欧亚地区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北理莫斯科大学不仅招收中国学生,还招收俄罗斯、中亚和东欧地区的留学生,承担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项目。目前首批国际生的招收由莫斯科大学负责,进展非常顺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急于培养一批既了解中国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赵平说,“语言文化是目前广泛、深入和具体合作的瓶颈,这给我们学校差异化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培养科技精英的新高地
“虽然既懂俄语又懂专业的人才在就业方面不成问题,但我们更加希望办高起点、小而精的精英教育,培养一批有志于献身科技事业的学子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大牌专家。”赵平表示。
依托莫斯科大学实力雄厚的理科和北京理工大学强大的工程应用学科,立足长远的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北理莫斯科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文理工并重,注重服务于中俄两国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兼顾深圳市以及珠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2017年已经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4个本科专业和纳米生物技术、基础和系统生态学、当代俄罗斯语言文学3个硕士专业的招生工作,并将于明年开始博士招生。未来,该校预期达到本科和研究生1∶1的数量比,成为培养科技精英的新高地。
创办于1755年的莫斯科大学作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研究性大学,迄今已经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且在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仍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海外信息传播和俄罗斯教育体系相对独立等原因,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对俄罗斯高等教育认同度不够,造成学生普遍青睐西方教育的一边倒局面。
目前,俄罗斯已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改革了原有的教学制度为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与国际接轨。对于此次合作办学,俄罗斯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2015年2月2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专门的修正案,首次允许莫斯科大学有权在其境外教育机构中实施高等教育计划,并为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莫斯科大学毕业证书。
“为教育国际化提供多元的选项,也是我们办学的意义之一。”赵平说。
中俄教育合作的探路者
拥有悠久历史的莫斯科大学能够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和模式。立足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学的长远目标,北理莫斯科大学也在积极探索、借鉴经验并引进和整合优秀教育资源,目前校方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模式的良好运行。
在师资力量上,50%以上师资由莫斯科大学直接派出,其余通过全球招聘选拔优秀人才,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水平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北理莫斯科大学将结合中俄培养模式和博洛尼亚进程模式的优势,以中英俄三语作为教学语言,计划一年级用汉语教学加上俄语课,二年级用双语教学,三、四年级用俄语教学;在管理模式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决策重大事务。
“在教授中国学生方面,莫斯科大学从1951年开始就积累了一系列经验,还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俄语教材。”赵平说,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方法解决语言学习的问题。培养精英人才,重要的是在教学质量把控上,学校将采取小班授课制,严格控制师生数量比以及教师工作量,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严格的学术训练和严谨的教育态度,确保每个学生的教育质量。
(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