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读经更是如此。好读经不求甚解,为什么这样说呢?
古代的不说,近代的国学大师也好,学界精英也好,如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郭沫若等,他们都经历过“好读经不求甚解”的阶段。更为引人注意的是:他们从小读的是一样的圣贤书,但他们之间的思想观念却大不相同,这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证明。如果是“甚解”,就会彻解,而彻解必同解。
我把读经分为三个阶段:
一、听经阶段。这个阶段是0岁到3岁。
二、读经阶段。这个阶段是3岁到13岁。
三、解经阶段。这个阶段是13岁到70岁。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记忆力便有趋下的可能。
由于三岁以前语言能力还不健全,所以主要是听经。三岁以后开始读经。读经多了,最好是背诵经典。
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0岁开始酝酿,1至13岁缓慢上升,13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少儿读经,是指3岁至12岁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背诵熟记中国文化的经典。在此年龄段的儿童,处于语言摹仿期,有摹仿^***语言的本能倾向,背诵记忆不像^***是痛苦之事,完全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天性,而不像西方教育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压抑儿童的本性。
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经典)。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过了这个时机,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再去训练,效果甚微,勿错过了时机!
读经,那些经最有价值?具备永恒的价值?
一、儒家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读诵这三部启蒙经典,可以学会三千字(相当于九年制教学大纲识字的要求),过汉字识字关。而后读诵《四书五经》。
二、听东西方经典音乐,看东西方经典名画。也属于读经。
三、选修道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
四、选修佛家经典。《心经》、《金刚经》。
五、选修《圣经》等其他世界经典。
经典教育并不是专制文化教育,而是多元文化教育。
从13岁以后,就进入了解经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阶段。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何为“会意”?自己的实践体会与经典相应了就是会意。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典是古代圣人的实践的结晶。我们必须用经典指导实践,然后通过实践再去验证经典。完成了这一循环,我们就会成为经典的活生生的载体,于是我们就在向圣人迈进。
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就是指在向圣人迈进的人。即在儿童时期打下经典教育坚实基础的人们。
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惊问:“新中国以后为何不出大师了?”
答案就是:我们教育的基石没建好。经典教育就是教育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蒋庆先生谈中国儿童读经面临的问题
2、中国心理网:为什么读经可以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