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闻名国内外。李四光、马寅初、何鲁、
重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闻名国内外。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新学科专业的崛起,加速了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进程。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31日,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奠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为建设好新重庆大学,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签署共建协议,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庆大学大力支持,使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2005年学校以“优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重庆大学现设有理、工、经、管、文、法、艺、教育等26个学院,还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科技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2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6063人、本科生27600余人、高职学生近800人、留学生100余人,成教各类层次本专科学生12700余人。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另有自主增列二级学科博士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MBA、EMBA、MPA、工程硕士、会计学硕士、高校教师、风景园林、建筑学和法律硕士9种专业学位。本科专业82个,覆盖理、工、文、经、管、法、医、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5702人,其中,专任教师2698人,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含外聘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长江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高校优秀教师奖3人;博士生导师27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3人,教授级、副教授级1514人。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700亩,分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8万多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有理工、建筑、应用技术、法学、人文艺术和虎溪新馆6个分馆,累计藏书327万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60余个,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08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16100种,建有5个现代化电子阅览室;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也设在本校。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0个,另有8个重庆市立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校级实验中心13个,院级中心实验室24个,其它各类专业实验室9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简称“111计划”)。建有远程教育中心、规模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外国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如西门子、微软、IBM、罗克韦尔、欧姆龙、法拉克等)。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等,学校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建有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973预研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00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市级精品课程22门,校级精品课程16门;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市级教学名师5人。 重庆大学与美、英、法、德、意、加、澳、荷、日、韩、俄等20个国家的40余所高校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派出近3000人次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考察等;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新西兰前总理莫尔、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美国商务部部长古特雷斯、著名大学校长等不少国家和地区政要和知名人士曾来校访问,杨振宁、李政道、田长霖、克莱茵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先后与德国Siemens、美国Rockwell自动化、IBM、Microsoft、ABB、利宝集团、纽约人寿国际公司、日本OMRON、FUNUC、电装株式会社,香港美视电力集团近20家境外公司或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目前已接受来自韩国、泰国、伊拉克、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越南、叙利亚、俄罗斯、哥伦比亚、也门等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006年重庆大学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标志着我校第一个海外办学点的诞生。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贾庆林、李岚清等曾到学校视察,关心学校的发展,对学校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重庆大学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特别是在重庆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誉满山城的“重庆速度”和堪称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优秀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四求”学风,塑造了重大师生“能吃苦、讲实干、求进取”的优秀品格和“有理想、重事业、敢创新”的时代精神。 立足现实,前瞻未来,重庆大学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渝的重任。学校将坚持按照“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扎实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和部市共建,努力建设节约型、创新型、和谐校园,加速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
重庆大学奖学金:
3、奖助贷学金 学校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设立了新生奖学金(特别奖学金2万、1万,优秀奖学金5000元);为了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争优创先,设立了包括综合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防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70余项。为了保证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各项资助措施和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困难学生按规定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同时设立了大批的勤工俭学岗位,优先安排特困学生。
重庆大学就业情况:
地处山城的重庆大学,东临滔滔嘉陵江,北倚巍巍歌乐山,环境幽雅,地灵人杰,经过75年的历史积淀,凝结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治学育才的科学殿堂。建校75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8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从重庆大学走出去的学子中,有40余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著名诗人杨明照、著名词作家阎肃、著名经济学家钱荣?业龋桓?多的毕业生成为中央部委、省市及大中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功德耀中华。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3年开始,我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直接由学校及各学院主要领导牵头落实。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外宣传联系和信息收集等工作。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就业网站,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新政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种规模的现场招聘会。学校在低年级就给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较早地从就业政策、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接受系统培训;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招聘会,了解社会需求,早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优先选择就业单位的政策,以保证优生优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我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重大毕业生一直以素质高、基础好、能力强等特点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来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保持着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每年绝大多数专业的供需比均在1:4左右,部分专业达到1:8以上。 2004年我校的本科毕业生为5763人,其中有1134人考上研究生,截至2004年9月上报教育部的一次性就业率为95.61%,该指标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各专业供需比为:机械、车辆、测控等专业在1:8以上;建筑、热能、冶金等专业在1:5以上;电子、土木、电力、管理、营销等专业在1:4以上。 04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大致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20%左右,企业(包括国企、外企、民企等)60%左右,到金融单位的2%左右,进入部队的1%左右,考研、出国17%左右。 04年就业单位地区流向大致为:东、中、西部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是26.06%、17.11%、56.83%.其中北京3.82%(258人),上海2.38%(161人),广东9.44%(638人),四川11.18%(754人),重庆26.80%(1812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