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办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授权可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办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授权可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环境幽雅 交通便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东湖风景区,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学校有产权面积112.5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是一座集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博物馆、学生公寓及其它配套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深造的理想选择。
学科集优 实力雄厚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保证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建设和发展非地学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努力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相对综合的地质科学、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技术、通讯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八大学科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22个院(课部),62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38个,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六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19个,一级学科授权点18个,以上学科涵盖授权学科门类8个。此外还有工程硕士学科领域15个;高校教师专业13个;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建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2950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6个,自2003年进入“楚天学者计划”以来,我校共有9位教授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9个学科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6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博士生导师124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各类在校生4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0856人。
校风严谨 桃李芬芳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湖北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在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五获“校长杯”,并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取得77块金牌、54块银牌、67块铜牌的好成绩(第八届大运会获7金12银8铜);培养出了以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次落、第27、28两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高??、中国超级模特彭丽霞等为代表的体育和文艺明星,他们为国家及学校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培养要求,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为培养“爱国心和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的“五强人才”而不懈努力。五十多年来,培养出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4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
研教并重 成果丰硕
中国地质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9个基础课实验室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基础课合格实验室评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92台,充分体现了学校是一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综合性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学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有5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尤其是赵鹏大院士于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神舟五号”所安装的“搜索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服务平台,是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载体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已连续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产GIS平台软件测评第一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500多家同类产品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被运用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纳米科技在我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纳米矿物材料的化学合成、制备,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掺杂,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微粉化等,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技水平。目前学校拥有与纳米材料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近20项,其中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纳米科学和技术将对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竞相争夺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此外,学校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寻找和合理利用资源、减轻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扩展生存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协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交流广泛 放眼世界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保持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巩固和发展了与许多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办学思想,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与30多个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资料交换关系,并每年选派在校生前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圣彼得堡化学药学院、加拿大的约克大学、北大西洋学院留学,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
励精图治 奔向未来
在新世纪里,地大人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风格,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励精图治,为把中国地质大学建设成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型、国际型、开放型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奖学金:
33、 学校通过实施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建立和完善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业情况:
我校很多优势、特色学科的就业情况都非常好,像地质、资源、信息等等,国家和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也很大。我们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不光是就业率高,而且我们的就业质量都非常好。我校已经形成了以校园招聘会为核心、校园信息网为手段、企业为依托的完整的就业体系,在校生可以享受到学校专门为他们提供的人才规划,老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就业辅导,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