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目前,苏州大学已发展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百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5多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的法学专家倪征日(奥) 、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木梁)、查良镛(金庸)、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省政协副主席陆军;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苏州大学现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10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3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5万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2602人,本科生21472人,成人学历教育9710人;教职工4112人,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 6人,教授、副教授1253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年均有40名左右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及以上奖项,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校选手获得了“两金一铜”的佳绩。学校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了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30多项。2007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达75项,科研活动经费超过2.05亿元,科学引文索引(SCI)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23位。学校产学研结合步伐也不断加快,不少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州大学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3118余亩,建筑面积146.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图书馆馆藏图书近400万册,中外期刊28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服装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学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途径。苏州大学积极扩大开放,与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近10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进修生近2000人次来校学习汉语言文学和其他有关专业。
近年来,苏州大学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目前,天堂学府――苏州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与胆识,紧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这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苏州大学奖学金:
暂无信息
苏州大学就业情况:
我校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城东有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城西有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所辖的五个县级市又是外资企业投资十分集中的地区,超过五分之一的世界500强企业和7100家台资企业落户苏州,这些企业大量吸纳了我校优秀毕业生。苏州地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创)业机会。据统计,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就达32万个。学校本科毕业生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分别占到了总数的40%和80%以上。
学校各级领导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完善了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建设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目前富士通、佳能、三星电子、旭电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已成为录用我校毕业生的重要基地。我校还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每年都组织大型招聘说明会、专场招聘会和择业讲座。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应用性专业和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尤为紧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