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上海东南医学院,创办于1926年5月,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怀远县,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 年迁至省会合肥市现址,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校占地约86万平方米(1296 亩),建筑总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上海东南医学院,创办于1926年5月,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怀远县,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 年迁至省会合肥市现址,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校占地约86万平方米(1296 亩),建筑总面积约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医学人才38000余人。
学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攀升。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2006年10月,学校成功地举办了以“人文、学术、创新”为主题的80周年校庆,成立校董事会和校友联谊会。学校将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专门为学校前身东南医学院毕业生的题词“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确立为新校训。在80年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进行提炼。育人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医德医术,至善求精”,育人理念是“兴国、仁爱、博学、求精”,育人途径是“人文与医学融通,传统与现代融会,好学与力行融合”。目前,全校上下形成了“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成为支撑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安徽省口腔医院)、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立临床学院(附属省立医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建)、第三临床学院(附属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课程部、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麻醉学系、医学心理学系、医学美容系共20个直属教学机构。有77个教研室,22个教学实验室。
学校拥有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省立医院、附属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安徽省口腔医院)、附属安庆医院、第四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五临床学院(六安市人民医院)、杭州临床学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解放军临床学院(解放军105医院)、精神卫生临床学院(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杭州临床学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滁州临床学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皮肤病临床学院等30余家临床教学实习医院;拥有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及其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40余家;分布于本省各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市。
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临床病理)、临床医学(精神卫生)、中药学、卫生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生物技术、麻醉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护理学、妇幼卫生、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医药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全科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心理学、临床药理学、药品监督与管理、药品营销、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美容共27个本科专业(方向)。有临床医学、护理学2个三年制专科专业(方向)。设立了药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老年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免疫学、内科学、神经病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6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学位授予权。有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皮肤病与性病学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老年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原生物学、外科学(普外)和内科学(消化系病)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7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建有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在校生共16811人,其中博士生122人、硕士生1478人、本科生8037 人、专科生1830人。学校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全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4837人,其中正高职称714人,副高职称1157人,博士197人,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9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8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5人次,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86人次,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172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333人,教师中有50余人次担任国家医药类本科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1996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模范称号23人。
学校图书馆和各学院、各附属医院分馆藏书72万册,中外文印刷期刊及网络电子版期刊 20000余种,为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
学校成立了临床药理、生物医学、老年病、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心血管病、肿瘤防治、皮肤病、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哲学等46个省、校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及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疾病控制杂志》等15种。“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余项,获得资助2000余万元。各类科研项目累计获得资助经费近6000余万元。2005、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校长张学军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学校与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的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际关系。每年派出近100人到国外留学、研修和参加学术交流,同时邀请3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复康中心合作培养康复医学人才;与荷兰皇家科学院脑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安徽省老年病研究所;与加拿大加中儿童基金会合作建立了儿童保健培训中心;与日本JICA 集团合作培训全省市、县卫生局局长和医院院长;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作成立中德卫生管理培训中心等。
安徽医科大学奖学金:
奖学金设置
安徽医科大学新生及在校生奖学金制度
国家奖学金:由学校从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本专科生中推荐申报,4000元/人/年。
l 国家助学金:由学校从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生中推荐申报,1500元/人/年。
l 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2000元/人/年,一等奖800元/人/年,二等奖500元/人/年,三等奖300元/人/年,比例约分别为学生人数的2%、5%、10%、15%。
l 新生奖学金:一等奖1000元/人/年,二等奖800元/人/年,三等奖500元/人/年,比例约分别为学生人数的3%,7%,15%。
l 新生奖学金单项奖: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或学科、体育竞赛等级奖(个人一、二、三等奖或个人一、二、三名)者,奖励400元/人/年,名额不限。
l 张锡祺奖学金:约25人,2000元/人/年,目前为我校最高奖学金。
l 徐希平奖学金:该奖学金为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奖学金,每年8个名额,600元/年。
l 高露洁奖学金:该奖学金为口腔医学专业奖学金,一等奖1名,2000元/人/年,二等奖3名,1000元/人/年,三等奖5名,800元/人/年,四等奖13名,500元/人/年,
l 国家助学贷款: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每生每年最高可贷6000元,实行一次申请分期发放的方式,新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方可办理相关借贷手续。
l 特困生补助及临时困难补助:资助金额为50元―400元不等,总比例约为20%。
了解奖学金详细情况,请咨询我校学生处0551-5161058,5161059
网址:http://xsc.ahmu.edu.cn
困难生资助办法
华润助学金:自2001年由华润集团设立,每年约20个名额,1000元/年/人。
国家助学贷款: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每生每年最高可贷6000元(新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方可办理相关借贷手续)。
校内贷学金:一等1000元/人/年,二等700元/人/年,三等500元/人/年,四等300元/人/年,比例约分别为学生人数的5%、10%、10%、10%。
特困生补助及临时困难补助:资助金额为50元―400元不等,总比例约为20%。
安徽医科大学就业情况: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