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暑期,以学带游开始流行起来。这不仅给了家长埋单的理由,也给了公司掘金的机会。在游而不学的抱怨声之后,那些被动接受“以学为主”的学生们,似乎也被深深地套路了。
以学之名
暑假还未结束,有关国际游学的冬令营正扑面而来。
8月初,一家游学机构的官网上已经挂出了2018国际游学冬令营逐梦起航的广告。问及国际游学夏令营时,其客服表示:“暑期的已经全部报满截止了。”转而便问:“寒假的冬令营考虑么?”
“因是出国游学,需要办理签证,一般都需要提前几个月报名……”客服颇有耐心地提醒。
无独有偶。
另一家游学机构的网站上,其国际游学板块的产品也都是“已售罄”的状态。
“近两年的游学,确实有点热,是城市孩子的"必修课"。”一从事教育的行业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在他看来,游学实际上就是给旅游产品中加入了“教育”的环节,使其看上去不仅仅是玩。相较于纯旅游,游学产品更容易被家长认可。
游学,虽然不是新词儿,但在当代,其却有了新的诠释。
“广义上的游学是指游学者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游玩、学习、体验、探访等寓教于游的活动与游学地、游学企业、机构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劲旅咨询《2017游学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此描述。
简单说,就是读万卷书,行路,也就是游+学的组合。只不过,如今的游学,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这两天,最热的就是"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槽点了,而吐槽者正是花两万块让孩子参与了同学们踊跃报名的游学,才导致其他支出"捉襟见肘"的。不过,就美国游学而言,10天两万块算便宜的,12天左右的美国游学产品多数都在4万元左右。即便是国内周边的游学项目,一周行程的也多在4000元上下。”前述行业人士说。
毛利之高
一定程度上,游学市场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大“战队”已悄然形成。
《报告》显示,在游学市场有所布局的,有以(,)、(,)、(,)等为代表的旅行社;携程、途牛、驴妈妈等为代表的OTA;新东方、英孚教育、环球教育、新航道等为代表的语言培训机构;还有,世纪明德、三一游学、两厘米游学、游学圈为代表的专业游学机构。
《报告》显示,2016中国国内、国际游学市场游学人次分别为260万人、70万人,同比分别增长30% 和40%。2016年中国国内、国际游学市场规模分别为65亿元、19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和 58%。劲旅咨询分析认为,2017年中国游学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到2020年,游学市场的规模将高达千亿。
显然,这是一座富矿。
“游学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消费理念的改变和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虽然是个相对窄众的市场,但因其有较高的附加值,毛利较高,如果渠道稳定、客源稳定则非常有必要投入。”劲旅集团总裁魏长仁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旅游行业的普遍毛利是5%-10%,游学产品的普遍毛利则在10%-20%,有些甚至能达到40%。这其中,周期较长的国际游学,自然是最能贡献利润的。以价值近4万元的国际游学产品为例,其利润在6000-8000元。”一圈里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现实是,围绕着游学市场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虽然投身其中的各家公司在产品设计上侧重点不同,但任谁都不想放弃这个掘金机会。
破局之难
然而,看上去皆大欢喜的游学市场,仍然面临破局难题。
对负责埋单的家长而言,选择游学产品而非旅游产品,自然是看中了其中“教育”的成分,可是,产品中“游”和“学”的占比究竟多少合适,并无定论。
当游而不学,以及游学各种“坑”等负面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一个焦点——所谓游学,名不副实。
“以往,确实是"游"的占比更大一些,现在已经开始向"学"的方向转型了。”前述行内人士表示。
但也有反方认为,加大“学”的占比,不一定对路。不禁要问,对孩子们而言,这样的产品会被喜欢吗?满足了有支付能力的家长的需求,孩子们的需求是否也能得到满足?
行内人没能回答这个问题,只弱弱地说了句,“孩子的解读不是这样的。”
除此之外,游学产品频次相对较低、非标准、季节性强、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普遍存在。相对于很多本业以旅游为主的企业,在其产品插入了部分“教育”的环节后形成的游学产品,总觉得差点什么;出自教育机构的游学产品虽然深受家长们的欢迎,但对“学”的热衷,多少有点家长的一厢情愿。
对公司而言,寒暑假期间的游学产品显然是加分项,但寒暑假的周期实在太长,对只经营游学产品的机构而言,其他时间要如何好好利用是个难点,否则,企业的生存都成问题。
“游学很热,但相对于整个旅游板块而言,规模还差很多。未来,在游学领域谁更专业、谁更有能力专业,才有可能成为赢家。而现阶段,还需好好打磨。”魏长仁说。
(责任编辑:娄在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