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高职 > 文章

史淑颖:一白人学者说“谁都能当中国人”,为他点赞

更新: 2017-08-04 17:15:31 | 观察者网 

你怎么辨别谁是中国人谁不是?很多人对此问题的最初反应可能是核对俗套的种族观念清单,比如此人是不是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但是,贝淡宁这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不以为然。在《华尔街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这位生活在北京的加拿大人认为,中国人身份应该基于文化而不是种族。换句话说,像他这样没有中国人身体特征却认同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人应该被当成中国人。 这个观点或许有些争议,但我倾向于赞同他的观点。 这里透露一个小秘密:我本人认识贝淡宁——几年前我们曾一起工作过。因为来自中国,我对他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程度感到吃惊。第一次遇见他时,我也没把他和中国人这一概念挂钩。但是,几年下来和他交谈都是用汉语,我能证明他的中文水平非常地道,不带任何外国口音——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也在我自己生活中接触的人群之上。 我最初的反应是把他看作又一个对中国感兴趣的白人,但现在想来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没有想过用他建议的方式为中国人下定义,如果早一点儿想到的话,我对他身份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贝淡宁教授,著有《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等书籍 你怎么辨别谁是中国人谁不是? 我在中国出生和长大,只是在决定去英国读硕士时才来到西方。完成学业并在那里工作了几年之后,我又来到美国读博士,目前已在美国生活了六年。在此期间,中国文化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塑造我的身份认同中,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难怪贝淡宁的论证引起我的共鸣,尤其是中国是如何接受“外国人”当中国人的部分。正如贝淡宁注意到的那样,在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拥抱其他文化是现实。中国政府聘用外国人当官,欢迎突厥人、朝鲜人和阿拉伯人等成为中国社会的成员,甚至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古代中国能够打破藩篱同化外国人,为什么现在不能再次这样做呢? 事实上,我认为贝淡宁可以更进一步研究中国历史来论证我们为什么不仅应该扩展也需要扩展中国人的定义。就拿当今占中国人最大比例的汉族人来说,汉人其实并无你想象的那种同质性。虽然现在常常被认为是一个族群,但汉族事实上有更小的民族和文化族群组成,最终在汉朝时被征服和融合成大族群的,汉人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贝淡宁在文章中提到古代中国歧视和清洗非汉族中国人。虽然有这种情况,但最初并不是依靠单一民族划定汉人边界的事实,在进一步理解他的论证时也很重要。从基因和文化上说,汉人也是异质性的。毕竟,汉人这个名称源自汉朝,它是通过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不同族群汉化形成的,让更多不同族群的中国人融合了共同的民族遗产。 在中国历史上,构成汉族中国人的文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与其他族群的融合。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汉族人说不同的方言,甚至不同的语言,有时候是相互根本听不懂对方说什么。汉人多样但能融合起来,所以我很容易赞同中国人身份在历史上和文化上具有包容性的说法,虽然有时候可能存在歧视。 这个多样化的时期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阶段之一,文化和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在当今如何理解为什么许多身份中的一个能够起作用和的确起作用而辩论时,我们应该回顾一下那个阶段的历史。 不幸的是,正如贝淡宁注意到的那样,中国的开放性身份认同在某个地方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多以种族而不是文化作为标准了。当然,这种身份定义不仅限于北京,在世界性的大都市伦敦,很多英国人的身份定义也类似。真正的英国人被认为是拥有高加索血统的人并且世代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人。 十年前在英国时,我已经注意到他们对来英国寻找更好工作机会和人生前景的东欧人有怨恨情绪了。英国人对待非欧洲人的态度就更为糟糕了。英国脱欧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从英国大学毕业后,我在英国投资贸易总署找到工作,不遗余力地为陷入经济衰退的英国东北部吸引外国投资,但我仍被视为匆匆过客。人们总是需要我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什么时候回去中国?” 时至如今,我仍然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答案。作为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我对传承的中国文化感到认同和自豪,即便我将来选择加入美国国籍,我还会被称为美籍华人。 虽然正式加入美国国籍意味着必须放弃中国国籍,但这不意味着我必须放弃我的华人身份。我长着中国人的面孔,母语是中文,并且熟稔和认同中国文化。反观之,如果在街上偶然碰见会说中文的其他东亚人,我也会错认他们是中国人,除非他们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即使长相看起来和我不太一样或说话时带有口音,我仍然会以为他们是少数民族的中国人。也就是说,套用种族特征来确定中国人的身份是很不可靠的。 在西方,我仍然被当作匆匆过客。人们总是让我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什么时候回去中国?” 这情况会改变吗?应该改变吗?即使我这样有多元文化生活体验的人也仍然觉得难以如贝淡宁建议的那样把高加索血统的人当作中国人。这不是因为它不可能,而是因为长期以来,大众媒体一直将中国人的身份与种族挂钩,极少探究其他可能性。《赫芬顿邮报》上回应贝淡宁的那篇文章《一个白人写到 为何谁都能当中国人 ,这是特权核对清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狭隘的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此类评论文章。在阅读贝淡宁的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把他当中国人看待,是因为中国的电视节目或者当今任何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上都没有这种模式。 从没有想过把贝淡宁当做中国人来看待,或许是我自己基于民族历史而欠缺的一种视角。但事实上,中国文化和身份认同从来不是静止的。其他种族的人愿意认同中国文化和语言,中国应该感到自豪,应该能够接纳他们当中国人。

关键词:史淑颖 白人学者 谁都能当中国人 为他点赞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