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科技英才喷薄而出的时代,也是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些年,我们国家有多少奇迹发生:“神舟”上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雪龙”科考、“高铁”飞驰、“天河”问世、“大飞机”首飞、国产航母下水等等。更是科技精英人才辈出的时代。如邓中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施一公成为我国首位获得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丁列明研发出抗癌药“凯美纳”,其贡献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改革开放30多年、建国60多年、建党90多年以来,始终革命在一线、战斗在一线、奋斗在一线,大都是那些把民族命运举过头顶、家国情怀装在心中的莘莘学子。他们负笈万里,学成归国,视艰险为坦途,视富贵如浮云,一心报效祖国。”曹卫洲说。 2009年,在海外建树颇丰的化学生物传感器专家张学记响应国家“千人计划”的召唤,毅然选择了“回家”奉献。“要在自己的祖国做第一流的科研。”像张学记这样的海归精英们说,“我们带着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技术回国,就是要为中国赶超世界一流作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不断证明,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焕发出真正的光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中国梦”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吸引广大学子回归祖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2012年以来,自费留学的比重持续保持在92%左右,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据不完全统计,八成留学人员在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在美国生活了26年,是“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他与同在哈佛任教的妻子坚持保留中国国籍,并于2013年全职回国工作。作为卫生政策和管理学的国际一流专家,刘远立把回国后的工作概括为“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指承担了包括起草我国第一部医疗卫生基本法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研究课题,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立地”,指的是融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将理念转化为公共服务实践。例如,在四川省汶川县创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移动诊疗体系”,相当于一所流动二级医院,将诊疗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像刘远立一样,有很多中国学子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在工作上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绩,但依然坚持保留自己的中国国籍。“因为,从出国起,我们就想着,出去学习是为了回来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美好。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不尽的家国情怀。”他们如是说。 “中国有句古语:‘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曹卫洲介绍,有调查显示,91.7%的海归群体和海外华人华侨认为,情感和文化因素是回国的主因之一。曹卫洲说:“爱国主义情怀是海外学子情系祖国的纽带,‘中国梦’的提出更增强了海外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承载梦想而来,家国情怀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归属感、荣耀感,更应该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不仅仅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表达,更应该是一种发愤图强的磅礴力量。
最新热文推荐:
(责任编辑:莫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