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刚果(布)的姑娘丹妮2018年7月6日迎来了她在天津大学的硕士毕业典礼。这个已经在中国天津读了8年书的姑娘,已经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从最开始对中国抱有好奇,到真正来到中国感受到天津大学师生的热情,再到生活学习了八年的完全融入,丹妮已经把中国天津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乡。如今,丹妮还成立了校园的留学生组织,去帮助那些和她一样的学弟学妹,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无论他们的家乡是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
丹妮是天津大学留学生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中,有形和无形的纽带让这个家友爱温暖。
敞开怀抱:走出去欢迎来自世界的你
在天津大学,像丹妮这样的留学生有3000多名。他们有的在读语言预科,有的在进行本科的学业,还有的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无论国籍、肤色、文化、信仰,来到这里读书的初衷大多是“喜欢中国”。而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一方面是通过家庭、学校,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大学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走到他们身边欢迎他们到来。
与国际伙伴高校及中学主动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配合国家外交大局,高效完成新建交国家的留学生接收录取工作……在招生宣讲过程中,天津大学注重优化留学生国别结构,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天津大学国际学生招生机制,重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华人集中的国家,通过参加海外教育展、参访国外高校等形式加强招生宣传和推广。仅2017年天津大学赴海外参访就有10次,派出宣讲30余人次。
在天津大学,吸引优质留学生生源的过程,就是敞开怀抱,向世界青年人讲述中国的过程。
伸出双手:迎进来给你最好的教育
正在天津大学跟随导师房丰洲攻读博士学位的越南留学生武光创,从小就抱着“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的想法,在越南政府奖学金支持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帮助下,来到中国留学,并一路读到了博士。
来自巴基斯坦,正在攻读土木与建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阿万,在今年的6月参加了第一届上合成员国青年代表会议,这个对政治和历史都极为感兴趣的男孩在中国还组织了模拟联合国。
2016年从天津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维加,毕业后入职中车集团大连机车公司。这个一直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青年人搭上了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而他十年前正是通过中柬两国教育合作项目来到天津大学留学的。
每个来到中国留学的青年人,都正在这里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他们相信在中国接受的教育足以让他们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谈到学业,武光创坚定地认为,在天大的学术训练,足以让他的未来不惧世界上任何一所科研机构的压力挑战。
学校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打造因材施教的灵活培养模式。如,针对学历生培养,学生单独成班,进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汉语言、中国概况等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预科生培养,入学后按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分层次教学;在具体的学习管理中,形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教务员协同工作的帮辅机制等等。
传递爱心:这里就是最温暖的家
“热烈欢迎习主席,中老友谊万岁。”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老挝期间,在天津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老挝籍留学生桑巴西连续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新闻动态,言语中满满的自豪。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院长陈志华感到欣慰。“每一位来华留学生都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陈志华介绍说,为了加强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天津大学采用多措并举的培养方法,创新管理育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仅2017年天津大学组织以“了解中国、熟悉天津、友好交流”为宗旨的各种参观游览、民俗体验、才艺比赛等各种友好活动共40余项。与此同时,连续十一届举办“天津大学国际文化节”,让国际文化成为天大校园中的亮丽一景;建立留学生教育“第二课堂”,建立了9家“天津大学留学生文化体验基地”,建立首批10家“外籍留学生实践基地”……
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天津大学建立了“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社团——留学生代表”为主体的“四级联动”留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天津大学学生交流协会(SICA)、学生大使团(SA)等中国学生社团为辅助,促进留学生积极融入学校生活;同时,鼓励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成立了天津大学留学生联谊会(ISATJU)。
丹妮担任了“ISATJU”的首任秘书长。如今,她每个月会主动拿出一些钱资助贫困学生,并发动周边同学互帮互助,“我希望将我感受到的天大的热情和关爱,传给学弟学妹们,无论大家来自哪里”。
(责编: 陈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