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3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许多人认为科研工作者很风光,研究生毕业投入科学领域后才发现,光环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大部分研究期间的薪资,几乎“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有些人能坚持,全凭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热忱。下面就看看在美国的一些华人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现状。
Jing说虽然研究生物学是悲惨的故事,却让她有更长远的视角,做事更平和。(美国《世界日报》/董宇 摄)
“生物科研是个悲惨的故事”,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病例和分子医药博士生Jing(化名)说,尽管读博士的这五年,是人生最受挫折的时光,却历练了很多,让她有了更长远的视角,做事更平和。
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Jing,于2016年暑假随被聘新职的老板到芝加哥工作,主要研究血管生成及癌症,但因实验环境和地域改变,她正在做的老鼠试验受此影响很大,许多实验结果与原来很不一致。她说,科研工作存在着很多未知性,“幸运”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路名校背景的她原本自信满满,但读博以来,无数次不成功的试验结果让她身心俱疲,她说,现在每天压力都很大,重复的试验就像每天做番茄炒蛋,一点细微的改变就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菜。且看到许多毕业后学术界工作者的待遇,与经历同样重压的业界工作者、或者同期研究生毕业的人相差甚远,物质回报非常少,薪资勉强养家糊口,也许未来她会考虑转行。
而从事了15年科研工作的华人博士后George,目前的课题是研究抑郁症的分子机制,需要读许多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并与同事一起试验。他说,科研工作很枯燥,主要乐趣都是来自发表文章,每一次在科学杂志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觉得很欣慰。他的年薪也已从3万多元调至现在的7万多元,家庭工作生活都很稳定。
原本在中国学医的May,现在与George同组研究神经科疾病,她的工作就是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处理老鼠的神经瘤细胞,观察细胞膜某个部位的移动情况,研究生毕业的她,已从事14年的科研,薪资只有4万多,工作压力也很大,但她十分热爱在大学工作的学术环境,不同的课题可学到更多知识,还有在学术期刊看到自己的名字,是支持她的动力。(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