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7年9月1日,少年诗人杨蒙诗集《找》作品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2017年9月1日,少年诗人杨蒙诗集《找》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吴思敬、曾凡华、徐忠志、华静、王久辛、曹宇翔、汪剑钊、高立林、刘建忠、刘秀娟、汪雪涛、赵依等专家、诗人参加此次活动,共同交流杨蒙诗集《找》的创作特点、以及杨蒙作为“00后”诗人,未来在诗歌方面发展的前景和潜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17岁的杨蒙是中国网络诗人第二期高级研修班最年轻的学员,自2008年在《北京晚报》发表处女作伊始,作品见诸《北京日报》等多家报刊和多种年度选本。2016年出版诗集《找》,收录30余首诗歌。
与会专家认为,杨蒙创作主要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你和我的关系,一个是关于时间的探索。他的创作主要提供读者思考的途径,思考本身即是其追求的意义,而非需要读者读懂。杨蒙创作的思维方式突破了年龄的限制,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刻性已经超过同龄人,作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甚深。在吴思敬看来,这位不满十八岁的少年诗人的出现反映了当下我国诗歌创作的队伍后备军阵容强大,层出不穷。他的诗都很短小,但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哲理极具力量。比如《花》,他写的是花朵燃烧,美丽当做了燃料,烧掉了一面,“花”的意象不再是一般的意象,更多的是对生命、童年的思考,超过一般描述性意象的深度,其作品已脱离儿童创作的思维和特点,“一下子就成长起来了”。有专家将他的创作比喻为“伸着触角到处摸、找的小章鱼”,“好多句子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全方位伸展,没有规定性和预设性,诗的整体感觉非常好。”
杨蒙的诗歌已体现出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但囿于人生经历和阅读之限,创作中还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吴思敬认为,诗与一般思想格言之间的区别在于,诗需要通过意象或者多重意象组成来表达人生观点或展现一个世界。如何运用更加诗化的语言表达深刻性和哲理性,是杨蒙创作需要进一步提高之处。同时,他还谈到,诗歌创作要有对时代、现实的反响和回答,而不能因循他人脚步进行创作。作为衣食无忧的千禧之代,如何把人类的苦难化为自己的苦难,才是诗应该达到的高点。文学的伟大性在于思想的高度,而人生的高度决定思想的高度。曾凡华表示,杨蒙创作在继承现代派特点的同时也应回溯传统,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和中国百年新诗的历史中汲取精华,加厚传统文化的修养。与会诗人、评论家对杨蒙以及年轻一代诗人的写作寄予厚望,认为杨蒙的诗歌简短而有力,富有灵性和语言的掌控力,希望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中多阅读,全面吸收营养,使笔力更加深厚,视野更加宽广,在今后的求学道路上依旧葆有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