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高职 > 文章

美华人学者发明新一代天线 体积可缩小至现有的1%

更新: 2017-08-24 18:27:07 | 财新网 

【财新网】(记者 于达维)随着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人们期待这些设备可以做的越来越小,甚至可以植入体内。但是的体积成为困扰智能设备微型化的一个主要瓶颈。8月23日,美国东北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孙年祥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天线设计新方案,利用这种方案可以制造出比当前使用的小型天线还要小100倍的新一代天线。

这种技术在便携式无线通讯系统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包括穿戴式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可生物植入和生物注射的天线及物联网设备。

传统的天线体积之所以难以缩小,是因为其长度需要与电磁波的波长相似,才能保证与特定的电磁波产生共振。电磁波波长越大,天线也就越长,以产生足够的电势差,才能将信号清晰地接收下来。孙年祥教授在论文中介绍,一般来说,天线的体积最小也要达到电磁波波长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的小型化,已经是过去几十年中微电子领域难以克服的瓶颈。

孙年祥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信息材料、微波器件,是国际上最早将多铁材料做成器件的先驱。他的课题组发明的这种新一代天线,是一种悬空的铁磁/压电薄膜,和传统的天线与特定波长的电磁波产生共振不同,新型天线在接收和发射电磁波时,会与特定的电磁波频率产生声学共振,而同样频率的声波波长要小的多,这就大大缩小了天线的体积。

当然与传统天线可以实现电磁波与电流的相互转换不同,薄膜天线是由电信号导致薄膜的电磁振荡,发射电磁波,在接收到电磁波信号时,薄膜的铁磁性质会导致薄膜变形,而薄膜的变形将导致压电材料输出一个电信号,这样就实现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孙年祥介绍,这种天线的工作频率就是薄膜的声学共振频率,其体积只需要和声波波长相似就可以了,而声波波长要比同样频率的无线电波波长小五个数量级。

他们发现,通过不同的几何设计,就能控制薄膜共振的频率。目前他们通过两种不同设计,实现了从特高频(UHF,波长1m-1dm,频率300-3000MHz)到甚高频(VHF,波长10m-1m,频率30-300MHz)信号的处理。而且新的天线与相似大小的传统天线相比性能更佳,它们完全无源,不需要任何电池,仅由简单的电子元件组成。

孙年祥表示,这种新型天线具有“巨大的潜力”,可用于穿戴式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可生物植入和生物注射的天线及物联网等领域,在家用电子产品和军用武器装备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有望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甚至是可植入式设备研制铺平道路。

关键词:美华人学者发明新一代天线 体积可缩小至现有的1%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