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演员们表演儿童剧《箱子里的图书馆》。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这个男孩叫家轩,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母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上海沦陷以后,他跟着父母来到了延安⋯⋯”11月27日,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的原创抗战题材儿童剧《箱子里的图书馆》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亮相。该剧是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校园系列活动暨2019青少年戏剧教育成果展演”的剧目之一,也是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打磨两年的大型话剧作品。
这是一个关于友情、亲情和对知识的渴望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男孩王家轩带着一整箱图书,随父母来到陕北,进入了赵家坪小学。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前线作战人员子女、烈士遗孤,还有当地老百姓的孩子。在学校里,沉默寡言的家轩与赵家坪小学格格不入,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爆发了不少矛盾。后来,孩子们在逐步的接触中相互理解,励志读书报国,而家轩在一场轰炸中为保护图书献出了生命。
赴延安调研还原历史背景
上午9点50分,离第一场演出开始还有十分钟,分司厅小学五年级学生孟祥瑞琦安静地坐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后台的小板凳上候场,有点紧张地搓了搓手。这时,几个小脑袋挤过来,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你紧张吗?我们班同学都在下边看着呢,真害怕演错了!”
五年级的孟祥瑞琦在三年级时加入了话剧团,去年底成为《箱子里的图书馆》的小演员,饰演一名群众。
“我们训练了很久,一开始围读剧本,看大家适合什么角色。”“背台词不难!演着演着就顺下来了!”“排戏前训练了很久,军训、腰鼓舞、唱歌⋯⋯”上场前,小演员们告诉记者,这个话剧,他们分为AB两组,进行同台竞演,他们组经过长达一年半的台词、体能、腰鼓舞训练和半年的排练。
“轰炸那场戏最难演,我们要不停地跑,想象日军在后边追我们,要演出那种紧张感。”孟祥瑞琦的话得到了小演员们的一致认可。“轰炸”是《箱子里的图书馆》的最后几幕戏,剧中赵家坪小学的同学们和指导员郭老师在舞台上狂奔以躲避日军的轰炸,主角王家轩为了保护一箱图书最终献出了生命。
《箱子里的图书馆》以《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为蓝本。故事的灵感最早来源于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副团长邵明,受小时候看过的影片《啊!摇篮》的影响,她一直想创排一部以孩子视角切入宏大历史的话剧。
邵明介绍,为了让剧本更扎实,四位主创老师曾到延安调研。“在打磨剧本的过程中,我们想把历史背景还原得更真实,想知道抗战时期,孩子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剧中保留了很多延安保育小学、延安保育院中的真实故事。例如,女主角铁男在黑板上写字时会把不认识的字用圈代替。“这是延安保小的真实故事,是老师们从延安保小的回忆录中挖掘出来的,当时觉得这个细节很有趣,就移植到了剧中。”
“采风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延安保小、保育院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孩子父母已经牺牲;有的孩子父母就在不远处的窑洞工作;有的孩子父母在前线打仗;有的是延安老乡家的孩子。”邵明说,在剧本创作时,他们把《箱子里的图书馆》的角色设定得与现实类似,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戏剧冲突,让这部剧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共有40余名小学生参演儿童剧。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艺术家助力打造“老牌”话剧团
“大家上午这场都表现得很好!但是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比如说豆豆。豆豆你上来,我们再走一遍⋯⋯”第一场演出结束,四十多名小演员没有休息,他们坐在剧场前三排的座位上,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马彦伟一起开总结会。马彦伟是《箱子里的图书馆》的总导演,每场演出前,马彦伟都会在后台反复确认灯光、舞美等事项。
邵明介绍,《箱子里的图书馆》汇集了分司厅小学、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多方主创人员。在反复多次的沟通与商讨后,剧本的前几稿由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李响完成,正式排演前又经过多位主创共同调整和修改。最终,话剧团教师邵明、景波担任了剧目排演的执行导演,协助总导演马彦伟正式开展创排。
“马彦伟老师与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结缘15年,至今已合作12年。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合作则是从2014年‘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活动开始的。《箱子里的图书馆》筹备过程中,我们有空军后勤部的干部帮忙给小演员军训,体验当年延安保小军事化管理的氛围。学校的音乐老师和舞蹈老师也来帮我们训练小演员们的合唱与舞蹈技能。”
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2004年成立,2008年成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首个小学话剧团,被誉为北京最“老牌”的小学金帆话剧团。15年来,其创作的三十余部剧目,先后六十余次在全国、市、区获佳绩。同时,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还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教学示范基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艺术家下基层采风校园实践基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闪增宏、中戏曹艳副教授担任艺术总监。
首演现场,分司厅小学宣布正式成立“马彦伟戏剧教育工作室”,这也是北京中小学校园内首次建设起由国家一级演员主持的戏剧教育工作室。未来,马彦伟将帮助分司厅小学进一步普及和开展校园戏剧,带动和培养更多的一线戏剧教师,创作更多的戏剧作品。
借戏剧再现历史教育学生
多年来,分司厅小学一直坚持在学校开展戏剧基础普及课,邀请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来校授课,给学生传授戏剧基本知识。那些对戏剧感兴趣的低年级孩子,还能报名参加话剧团的基础班。四年级后,经过选拔,学生们正式加入金帆话剧团提高班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际上我们不会刻意追求提高孩子的演技,我们更注重在课程中设计一些解放天性的环节,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潜力,体会戏剧的魅力。”邵明说。
在本次《箱子里的图书馆》演出中,其中一个饰演家轩的小演员早先进团时沉默腼腆,总是怕演不好偷偷哭鼻子。“现在这孩子积极多了,一叫他,就会兴奋地蹦起来。”邵明笑着说。
“戏剧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另外一种人生的状态,让不同的生活轨迹有了连接。”邵明回忆,在上一部原创儿童剧《我想对你说》中,她邀请了一位剧团毕业生参与编剧和演出。“我们商量过后,把她的真实经历写进了剧本,她在打磨剧本和参与排演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站到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事情,理解他人。”
戏剧的传承感和穿越时间的魅力也是邵明津津乐道的地方。话剧团毕业生、目前就读于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陈永祺和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赵文清在《箱子里的图书馆》中饰演了男女两个版本的剧中人物“指导员郭老师”。
“还有比演戏更让人上瘾的事吗?一群人在成为另一群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另一个躯体,在规定情境中思考、行动,像一场游戏。那时候我们和老师一起排练,边排边玩边闹,在欢乐中学会该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演。”赵文清说。
分司厅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校长金辉表示:“我们希望借助学校特色和优势,运用戏剧教育的力量,送给更多的孩子们一堂生动直观的历史课。借助剧中鲜活的人物,我们希望把爱国主义故事讲述得深入浅出,做到既接地气,又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走近历史、再现历史、传播历史,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底。”
新京报记者 樊朔 编辑 苏季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