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深圳,再有武汉,现在杭州也大手笔高薪揽才,发达地区的著名中学大有把“清北”的人才“一塌刮子”全拿下来的趋势,“清北”的毕业生争着去中学当老师,他们图啥?是教育为本的情怀,还是现实的无奈?我们对校方一掷千金的豪气不妨泼点冷水。
首先,教育生态被打乱。
杭州文渊中学表示,应届毕业生满工作量年总收入20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世界名校应届毕业生年总收入30万+。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就拿这批33位清华北大入职的来算,该校一年单单给新来的教师的薪水就有近1000万。如此财力,非一般学校支撑得了,更别说是西部地区学校,兜里少点银子的将望“才”莫及,在这场“抢人”大战中,直接被KO。
还好,文渊中学属于民办中学,学费可以收高点、多收点。譬如一年收学费4万元,那1000万的新增开支就需要增加招生250人。有名校毕业生的金子招牌,支出费用还是能消化得了的。但是,一般家庭能不能承担得起呢?如此这样离教育公平是不是有偏移?
其次,术业有专攻。
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数学家给中学生讲课,显然不能胜任教学任务;一个在地震来临时,置全班学生于不顾、拔腿就跑的老师,给其母校北京大学未必能增添光彩。
我们国家大学序列有专门的师范大学。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大学,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不用师范出身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录取“清北”的,难道是说现在的师范教育有问题,教育不出好学生?还是说,只有清华北大毕业的老师才能教育出考取清华、北大的好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是找准每个人的学习节奏,否则永远只能看着别人跳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培养好老师名老师是水磨的功夫,还是少点急功近利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