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生活这些年,我精心研究了美国基础教育制度,结合我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我总结出一些适合华人孩子的求学经验,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大多数华人到了美国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为孩子选择学区和学校,尤其是选择就读的中学,这里面学问很大。首先就是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的选择。在美国,除了顶尖的私立名校,公立和私立的学校最主要的差距是代表阶层不一样。公立学校按照学生的居住地来招生,有钱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而私立学校则集中了不少政客、商人的孩子。我个人是公立派的拥护者,因为来到美国就会知道,让孩子学会与社会各个阶层、各圈子的人打交道很重要,也是一门学问。
一些华人可能会想,在私立学校能与精英的孩子接触,而且很多私立学校的出路似乎更好。比如,我家附近就有一所很小的私立学校,平均每年只有50多个学生,但经常能有四五个学生被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常春藤名校录取。乍一看上去很好,一些家长就认为,如果小孩进了这个学校,只要考进前5名,基本就可以上藤校了。但事实是这样吗?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学校里大部分都是议员的孩子,他们上耶鲁、哈佛根本就不需要讲成绩,很容易就可以被录取。而作为一个平民的孩子,即使和他们读一个中学,甚至比他们成绩好,也未必能上和他们一样的大学。所以,我们在考量一个学校时,一定不能仅仅看它每年有多少个学生上名校,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别人被名校录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还有华人家长很看重学校的评分,认为评分高的一定是好学校。但我想说的是,决定学校评分的其实有很多因素,不同机构的计分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文化多样性常常是学校评分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如果98%都是白人,就会被认为文化多样性较差,拉低总体评分,但未必表明该校教学质量差。所以评分和排名都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选择学校的最终依据,华人家长们还是要多做些功课,了解学校的更多情况。
其实,绝大多数华人孩子是那种家里不是很穷,但也不是特别有钱的;成绩还不错,但也没有牛得“逆天”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认为选学校的原则可以是“宁当鸡头,不作凤尾,但这只鸡要是一只漂亮的好鸡”。美国大学招生一般是按比例招生,在这个中学招几个,在那个中学招几个,保持一个总体平衡,所以在稍微普通点的学校拔尖,会比在一所特别出色的学校里的中游更容易吸引招生官的注意,更有希望进好大学。但是学校也不能太平庸了,否则根本进不了名校的“法眼”。
此外,我觉得还可以尝试选择一些华人比较少的学校。一方面华人的孩子一般都很拼,分数高,竞争也激烈;另一方面美国大学招生经常会考虑族裔因素,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一所中学要从一个白人和两个华人学生中选两个录取,就算这两个华人的成绩都比白人好,但考虑到族裔平衡,很有可能最后只有一个华人孩子能录取,所以华人扎堆的学校要谨慎选择。
我的大儿子正在读高中,他曾获得美国教育部颁发的“总统教育奖”,这个奖是每个中学将校内成绩在前1%的学生上报美国教育部,由后者批准后颁发。这种奖项在申请大学时有加分作用。此外,要想进好大学,在美国恐怕也得像中国一样搞竞赛。美国教育从中学就开始有一定的专业色彩,孩子需通过选课和竞赛展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才更容易被某个大学专业录取。从实用角度来说,在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个主要竞赛中,我最推荐华人孩子主攻奥物。因为美国孩子初中不学物理,高中选的人也少,而且物理竞赛还需要数学的微积分作为基础。数学竞赛全美有16万人参加,而物理竞赛却只有6000人参加,拿名次的几率要更大。
(作者网名“蔷薇姐”,是北美最大华人论坛加拿大家园网上的“网红妈妈”,其教育经验被很多旅美华人推崇。本文由本报记者白云怡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