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连续出台了多项利好的重磅文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了“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可见,职业教育改革与奋进的信号已经伺伏其中,政策的春天也已经到来。在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北京劲松职业高中校长郭延峰看来,新的职教改革方案是振奋人心的,是可以帮助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困局的,用“出口”带动“入口”,培养顺应时代变化的企业所需人才,是职教人未来的重要任务。
产教融合不落地
“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教育,跨教育和产业,如果不能开门和企业行业进行对接的话肯定是不行的”,郭延峰指出,而职教最大的困局、最难突破的便是产教融合的有效落地问题。如果企业进不来,就没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新技术便不能进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不能参与学校育人的话,那么产业端对学校人才培养是不认可的。
郭延峰谈到,学校的课程一定程度是滞后的,经过一两年的再编成教材,是跟不上行业变化的。而且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像优秀的专业人才受学历、身份等条件限制进不了学校,就难以吸引企业行业高精尖人才。
现在的校企合作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企业存活是要盈利的,它进入校园投入设备、人员,帮助学校建立标准参与教学等等,但最后培育出的学生不一定选择进入那个企业。这就造成了企业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企业进入积极性打折扣。
“在体制机制上也面临问题,引企入校涉及到国有资产的边界问题,学校想自办企业又面临运营资质审批难题。”郭延峰指出。但可以看到,新的职教改革方案,在土地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给予了企业做产教融合时的优惠和支持,从政策和机制上有了一定保障,校企合作的前景是乐观的。
出口导向深化校企合作
郭延峰表示,在新的职教改革和扩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着力解决好“出口”问题,也就是高水平就业问题,才会逐步改变大众对于职教的固有认知,“入口”的生源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据悉,劲松职高近年来探索出了一套“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来破解就业问题。郭延峰介绍,学校会和标杆企业共同打造、建设并运营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标准和师资,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已和大董共建了餐饮文化学院,同时建立“订单班”、“冠名班”,使招生、培养、就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链条。
其次,推进“现代学徒制”,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双重身份学生。力求学生在校学习中既有学生身份又有企业员工身份,并在企业完成至少半年的跟岗实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最终以职业人的身份走向市场。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既是学校老师又是企业师父的概念。不可否认,现在的学徒制还存在实施难题,学生的企业员工身份对企业来说存在法务、、能效等问题,这也就需要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有效补偿机制给到企业。只有从学生入学开始企业便参与到培训和招工的环节中,才能实现最终的“出口”问题。
还有就是职教学校应探索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一体化模式,这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另一种形式。但目前还受学校没有培训资质、师资编制、薪酬计算等掣肘。
重构证书体系
“对于职教利好的另一内容就是1+X证书的实施,这对于培育学生来说是新的方式与路径”,郭延峰表示。国家从十八大以后,逐渐取消了相当一大部分统一由人社部门颁发的行业证书,现在等于是重新构建一批能代表职业领域最高水平的证书体系,以院校为主体进行试点,如果获批就等于引入行业标准,能制定课程培训要求,对于招生和人才培养有较大促进作用。
像劲松职高从2014年洞悉到养老照护行业的需求,申报了北京市第一个养老专业,很好地支撑了朝阳区作为全国42个养老产业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还比如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转型成了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随着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在2019年又开设了跨境电商专业。
最后,郭延峰强调,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以此改进课程内容,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优化教学计划,与企业、行业一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去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