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量成为教学过程改造的自然结果。”10月26日到27日,山东省初中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济南市历城区举行,推广历城区“区域初中教学过程改造项目”。自2008年以来,历城区开展初中教学过程改造,从备课,到课堂、课程以及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改造,推动课堂从教授知识到活动探究的转变。
本报记者 尹明亮
老师备课全在网上完成
“备课不是任课老师一个人的事,一堂课的课件可能吸取了许多老师的意见,这些老师也可能来自各个学校。”对历城六中的语文老师陶丽华来说,这几年,备课也是一个需要协力合作完成的事情。
在济南市历城区,自2009年开始,一个网上初中电子备课系统开始改变老师们的备课习惯,初中9门课程都有专门的界面。“以往以教材和教参作为主要材料来源的情况改变了,备课方式也开始通过集体教研来实现。”陶丽华在这个系统中有自己的工作室,她所上传的课件资源经过层层推荐之后,可以成为区里的精品课件,供所有老师借鉴。
从2009年到今年10月初,在这个网上备课系统中,已经创建工作室8292个,协作组1186个,发表文章6万余篇,上传课件等资源突破100万件。“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探讨优秀教学经验的宝库。”陶丽华说。
备课的改变并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更有内容的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像以前那样关注知识目标、重点难点、选择练习题,而要由练习堆砌向探究过程转变。”在陶丽华所教的韩愈《马说》的课件上,关于教学目标,如今她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把握语气、节奏的改变,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深地去了解“千里马”的寓意。“而在以往,主要是要老师来讲,学生来记,学生缺少了主动去探究的那个过程,以前的上课是传授知识,现在的上课是智慧复演。”陶丽华说。
老师要做探究知识的引导者
与备课的转变相适应的,在历城区的初中课堂上,以往由老师讲知识点,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见,转而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去探究知识,教学的中心也由知识技能训练向思维训练转变。对历城六中英语老师苏宏来说,她的英语课堂也早已不再是曾经的学生背课文、老师讲语法那么简单。
“课堂是一种情境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有情感的投入,也自然而然能更深地体会所学内容的深度。”苏宏说,当了几十年的英语老师,近几年她也感受着整个教育改革给课堂带来的改变。在2008年以前,英语课一般的流程都是老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学生做记录,逐句翻译文章,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划下重点短语和句子,巩固练习。但如今一堂《Mom knows best》的英语课,会考虑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入这首英文诗的情境,然后听音颂诗,感受母爱,通过全情投入,学完这一课后,学生们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们对题目的翻译都会流于字面,但如今,学生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历城抗战史》走进课堂
在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每周三下午,初一语文老师孙静的一个课堂上都会聚集30来个孩子,他们来自初一各个班,这门叫作“文脉文风写作”的课程是除了正常的语文课之外,学校专门开的选修课。
从2015年8月开始,历城区开始进行课程综合改革,如今在历城区的各个初中,平均每个学校就有20多门像“文脉文风写作”这样的课程。“乡土课程、选修课程、学科活动课程这三类课程,总共开了24门。”李铁军是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的教导主任,对学校里的各种选修课程如数家珍,篮球、足球、游泳、乐器……因为靠近省博物馆,学校还开了一门“馆校合作”的选修课程,这个学期有六个课时。
在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所有课程里,当然还少不了一门《历城抗战史》,作为初中的乡土课程,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周一课,全区每个年级有8000多名初中生接受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抗战精神教育,学生们也保持了很大的兴趣。历城区自开展课程综合改革以来,全区各个学校的选修课程已经达到46个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