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高中 > 文章

山区高考难冒尖,“县中衰落”成教育区域均衡的最大“痛点”

更新: 2019-11-22 18:31:08 | 搜狐网 

原标题:山区高考难冒尖,“县中衰落”成教育区域均衡的最大“痛点”

在多数县域,都有一所冠以“一中”的知名高中,它们往往是反映一县基础教育实力的“窗口”。半月谈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县中衰落”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一些山区县基础教育师资等“软件”没跟上,已成为教育区域均衡的最大“痛点”。

1

“一中”成绩下滑明显,山区再难冒尖

近期半月谈记者来到位于闽西某县的第一中学。校园内挂着大红色的励志标语条幅,醒目的高考倒计时牌下,毕业班的学生下课后鱼贯而出,随处可见紧张的备考氛围。网上的一张“高考红榜”显示,2019年高考,学校一本上线率超过了40%,比去年提升了4%;本科上线率超过93%,比去年提升近3%。

“这两年经过努力,我校高考成绩明显回升,但和十年前相比,依然有差距。”这所中学的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十年前学校曾出过全省文理科第一名,轰动一时。从此以后,高考成绩逐年下滑,最差的时候甚至连“双一流”高校都考不上几个。

半月谈记者在闽西北山区采访发现,这里多所县一中在过去十多年间,本科上线率、重点大学考取学生数等指标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下降,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福建某山区市教育局负责人说:“早些年,县一中不论教学质量还是高考成绩都不输沿海的福州、厦门,沿海城市中学还经常组织到山区中学取经。但这些年来,出现了‘沿海中心城市重点中学-地级市重点中学-县一中’的分化趋势,县一中在高考中很难再冒尖。”

多位县一中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考成绩上,“上溯”到中招环节时,市重点高中与县一中就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生源差距。“县一中录取的最好生源在全市中考中排名在几十名,我们的生源输在了起跑线上,考取同样的大学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一名校长说。

“高考差源于中考差,中考差源于小学差。”这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隐忧:在义务教育阶段,沿海与山区的差距就已经拉开,高中阶段即使山区孩子再努力,也很难“挽回”局面。

“有条件去大城市的家长,有的早在小学阶段就去大城市买房落户,孩子一上中学就跟着父母去外地,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留在县里和乡镇的,往往都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离不开的。”一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

一所县一中的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看书 曹正平 摄

2

“软实力”差距大,师资成最突出短板

气派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塑胶跑道操场……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经过前些年的持续投入,多数县域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都有了明显改善,硬件资源与沿海重点中学差距不断缩小。与此同时,“软实力”尤其是师资水平的差距反而在扩大。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由于薪酬待遇悬殊等原因,福建山区中学不少长期在教学一线耕耘、教学成绩卓著的骨干教师流失到沿海地区,某县的县一中先后有50多位教师离开。

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灵魂。他们一走,学科教研质量就会直接下滑,更让教师队伍军心不稳。”为了补充师资,县一中们只能“向下挖”,调入本县乡镇中学骨干教师。结果越往基层、越落后地区的学校,优秀老师流失越严重。

多所山区镇级中学校长反映,学生家长一看这种情况,更要把孩子送进城里上学,形成了“老师走-学生走-成绩下滑-加剧老师走”的恶性循环。

除了部分骨干教师流失,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告诉半月谈记者,更让人忧心的是近年来县域整体教师队伍的能力不如从前。十多年前,县一中的教学骨干大多毕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专、师大。当年这些院校招考的都是最优秀的毕业生,教学能力完全不输给沿海中学。但近年来大环境改变,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择业观也发生变化,最优秀的毕业生基本都选择留在大城市。

某县教育局负责人说:“沿海城市重点中学的教师招聘门庭若市,吸引了很多重点高校的研究生。而我们这里,报名的人很少,基本上符合教师招考最低门槛、愿意来山区的毕业生,我们都要。”

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的相对下降,也影响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精气神。有校长痛心地说,曾经课堂上有学生不专心,老师批评他,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我爸爸打工的收入都比你高,你让我认真读书?”虽然学校对这名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了批评教育,但老师表示“听到这样的话,内心很不是滋味”。

3

落实教育优先理念,均衡县域教育资源

针对“县中衰落”现象折射的警讯,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指出,要正视这一问题背后的区域教育差距,落实教育优先理念,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所有学生赢得教育的“起点公平”。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任务重,在有些领导干部眼中,教育不再是最大关注点。某县干部说,几年前,该县生源减少、师资超编,县领导不是想办法重振教育,而是组织教师考试,择优“分流”,结果不少优秀教师进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对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而另外一个县,近两年出台多项强教措施,配强校长,激励优秀教师,拿出十足诚意招才引智,短短两年,已有多名知名高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前来就职。

“县委书记曾在一次会上公开说,严禁各部门从教育系统抽调教师、各级干部不准插手学校人事调整。教师们的主责就是教书育人,有任何干扰教学的事,校长可以随时向县委报告。”该县教育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如今各级学校学风大为改善,不少去外地上学的孩子也开始回流。

二是要狠抓教师队伍这一关键,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要针对毕业生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现实,加大对这些地区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在基础教育和教师待遇投入上一定要舍得,这是一笔大账、长远账。”福建某山区市教育局负责人说。

三是围绕教育均衡发力,涵养县域良好教育生态。某重点中学校长说:“各县都有优质高中,才能留住优秀老师,留住好生源,才能出现百花齐放、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记者 | 项开来 陈弘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首发于2019年11月13日,标题为《警惕!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县中衰落”非个别现象》,首刊于《半月谈》2019年第21期。

延伸阅读一:

云南最穷贫困县,砸了2亿建学校

绿春县高级中学航拍图(图/张洪科)

一个连出租车都没有的深度贫困县,却花了2亿元,修建了一所中学。于是,它登上了微博热搜。

如果不是因为此事,大多数中国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地方。

这个县是云南省绿春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它和越南接壤,有150多公里的国界线,居民超过八成是哈尼族,汉族只占不到2%,迄今仍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航拍绿春,这座延伸在山坡上的深度贫困县,一条街就是一座城

一个只有24万人口、尚未甩掉贫困帽子的边陲小县,为什么要斥资2亿元修建高中?这种“砸锅卖铁办教育”的举动背后,是这个群山中的小社会怎样的无奈与希冀?

1

高山深壑

早上10点从昆明坐上大巴,起初车窗外是一马平川。深秋时节,黄绿两色交错的旷野分外好看。

渐渐地,两边出现了层层叠叠的丘陵。不知何时,车已经驶上了盘山公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越来越曲折。一侧是高耸的峭壁,另一侧是深深的沟壑,从车窗里已经不能看到谷底,只能看到对面高坡上一层又一层的梯田,金黄色的农舍零零星星地镶嵌其间。

绿春到了,日头已偏西,乘客的腿已发麻,毕竟,离开昆明已经8个小时。柏油马路顺着山梁向前曲折延伸,路边是五六层的泥黄色楼房,这便是县城。

这条二级公路建成没几年,但路况并不好,狭窄又颠簸,好几处都在翻修。即使走这条新路,从绿春县城到红河州首府蒙自市也要将近4小时。

斜阳残照着一座高耸的灰白色的牌楼式大门,把七个大字照得金光闪闪——“绿春县高级中学”。从大门向上,还要爬超过200级台阶,才能到教学楼。

绿春没有一辆出租车。这座建在山脊上的县城只有唯一的一条窄街,没有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不必有出租车。它的公交汽车也和别处不同,体型显得十分“娇小苗条”,车上只有8个座位。

“这是我们县专门定制的,别的地方应该没有这样的公交车,”司机师傅说,“要是用大城市那种标准的公交车,两车交汇就会堵上。”

2018年之前,绿春没有单独的高中,只有初中、高中一体的县一中,位于县城的中心。这所中学从主街边上沿着山坡向谷底绵延,正对着主街的教学楼大致和街道海拔齐平,学生宿舍在半山腰,操场则在更深处的台地上。60亩的校园,除去难以利用的坡地,容纳6个年级近4000名学生,显得拥挤不堪。

此外,绿春的高中长期面临着被北部县市“掐尖”的尴尬局面。在红河州,邻近边境的南部县市和深居腹地的北部县市相比,不仅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也更为薄弱,因此绿春成绩优秀或家境优越的初中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去外地读高中,这些高中也会拨出专门的名额或给出优惠政策来吸纳绿春籍学生。

高一的新生们正在新操场上进行军训

县一中一位初中教师告诉《南风窗》记者,往年中考时,内地省份和昆明的民族班“掐”一批,州一中“掐”一批,教学水平更好的北部县市中学(如建水一中、弥勒一中)再“掐”一批,本县各初中一届毕业生中大约有400名左右会流失,都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这就让高中办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正因如此,初高中“分灶吃饭”,建立一所能留住本地学子的高中,已经势在必行。

2018年9月,高中部从一中剥离,搬进了依山而建的新校园。这座占地163亩的新校园离县城颇有一段距离,比起一中门口熙熙攘攘的闹市,显得格外幽静怡人。目前4栋学生宿舍、4座连为一体的教学楼、1座综合楼、1座食堂和1座篮球场已经落成,只是校园内的路面还没有建好,各建筑物之间的地面依然铺满了碎石。

2

“愚公移山”

爬上高高的阶梯,在校园最高处俯瞰西边,可以将整个县城尽收眼底,远远望去像是一条蜿蜒的长龙。四周的崇山峻岭处处森林密布,据当地人说是周恩来总理考虑到这里绿树成荫、四季如春,而取了这个县名。

希罗多德曾把沿着尼罗河生息繁衍的古埃及称为“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的王国”。可以说,沿着山梁兴建的绿春是“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的县城”——最宽处有400多米,最窄处只有40多米,两侧坡体最陡处足有50度角,街道到两侧深沟的落差有三四百米。

倘若从主街边这一排楼房之间的缝隙里向外看去,有的还有第二排、第三排,但大多数时候第一排楼房背后就直接临着深壑。有的房子临街一面仅有两三层,背街一面却顺着山坡向下挖,又建了数层,就这样紧紧嵌在峭壁上。

“我当时参与征地工作,对校园建设情况比较了解。”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廖新安向《南风窗》记者介绍,“我们全县各处也找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平地,想建起一座学校真是难啊!”

县城的建设靠的是削山、填沟,汽车站、体育馆所在地是“填”出来的,县里最大的宾馆东仰酒店的地盘则是“挖”出来的。高中也不例外。现在的教学区过去是一个不小的山头,被削平以后,土石被填入旁边超过200米深的山沟。将来,作为校园的一部分,昔日的山沟将成为全县唯一的标准化足球场。

陡峭的地形,不仅使可用建设面积十分逼仄,也使得地质滑坡的隐患格外棘手。根据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的一篇论文,小小的绿春县城周围竟集中了43处滑坡点和11条泥石流冲沟。2007年的一场倾盆大雨使得另一所学校——县职中的大门沉降1.7米,操场上裂缝纵横。

从新校园的北侧,站在篮球场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一堵厚重的灰白色混凝土弧形墙体,宛如一座拱坝,墙体内侧还紧贴着十几根混凝土桩。“这是防滑墙、抗滑桩,”廖新安说,“一条抗滑桩要打入地下十几二十米,造价要好几十万元。”

“学校盖在山坡上,最担心的便是地质灾害,如果出现滑坡,就会给师生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挖山、填土、固坡,这些都需要大量工程措施,极大提高了建设成本。”

“修建这所学校,简直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校长陈云山这样说。

目前4栋学生宿舍、4座连为一体的教学楼、1座综合楼、1座食堂和1座篮球场已经落成,只是校园内的路面还没有建好,各建筑物之间的地面依然铺满了碎石

绿春交通不便,运输建筑材料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如钢筋、水泥等大多来自一两百公里外的元阳、建水等县。这些地方直线距离虽然不远,但山路狭窄崎岖,汽车往往要跑三四个小时,运输量也小,这是建设成本巨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个亿—准确数据是1.98亿元,这是几年前筹划建校时预估的建设资金。绿春不可能很快筹措到这样一笔巨款,这是几年来一笔一笔地争取中央、省、州各级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以及政策性银行贷款累积而来的。

一笔笔资金,仿佛是涓滴溪流,2014年2112万元、2015年364.5万元……目前到账的资金有1.3亿多元,仍有近7000万元缺口。校园的路面、绿化和足球场只能暂时停留在规划中,物理、生物实验设备和图书室书籍也未能到位。

学生在新校址的信息技术课上

陈云山显得很乐观。“我们这里不比其他地方,没办法‘毕其功于一役’,一鼓作气把校园盖好再鸣锣开张,只能修好主要的设施先让学生来上课,毕竟这是全县人民盼了多少年的心愿。我们哪怕边办学、边建设,早开学一学年,也许就能多考出几十个大学生,就能改变好多个孩子的命运,等不得。”

至于后续的建设资金,除了继续争取拨付资金,学校也力图争取社会慈善人士通过捐赠仪器、图书等方式减少建设成本。

县教体局局长杨贵明说,有网友质疑为什么一个人口稀少的偏远小县建一所中学竟然要花2个亿,这种看法可以理解。没有亲自来过绿春的人,如何能想象在这样一座地质条件极度复杂的边境山城修建学校的难度,以及高成本?

3

指望

一个半成品一般的学校已在运转,但问题并未得到完全的解决。

“主要还是生源的问题,人往高处走,这挡不住,我们就要想别的办法”。陈云山说。家境相对优渥的学生更有可能流失,所以“别的办法”关键就是留住经济相对困难的农村生源。

为此,从今年开始,绿春高中试办预备班。这两个初中班主要面向县城以外各乡镇招生,选拔小升初考试中成绩突出的乡村学子。

蓝彩霞是这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师。她说,英语科目去年才纳入绿春县的小升初考试,再加上孩子们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英语学习基础十分薄弱。但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用心,进步也很快,入学两个月来已经有了很大起色。

“我们县下面有四乡五镇,孩子们回家坐车大多只能坐到乡镇中心,还要再徒步走十多公里山路才能到家,所以一两个月也难得回去一次,”蓝彩霞说,“这些‘小豆豆’们才十一二岁,刚来的时候非常想家,甚至悄悄哭鼻子,不过这里有这么多小伙伴,很快就适应了。”

“比起乡镇中学,我们这里的硬件软件都要好得多,这样他们更有可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也为我们的高中部的生源提供保障。”谈起学校的前景,蓝彩霞很有信心。

绿春县高级中学男子篮球队,刚刚获得了红河2019年校园篮球排球足球啦啦操三级联赛高中男子组冠军

杨贵明已经看到变化。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成绩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读高中,去年高中录取了700人,今年足足翻了一番,将近1400名同学入读新一届高一。

今年夏天,第一批在新校区就读的高三学生如期参加高考,其中有2人夺得了6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5人超过一本线,70多人超过二本线,和一些知名中学比固然仍有差距,但已经是绿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

这一消息顿时在小城引起了轰动。龚春兰是一家照明灯饰店的老板娘,她的孩子两个月前刚升入高中。她告诉《南风窗》记者,之前她很纠结是送小孩读技术中专,还是高中。“以前县里考不出多少大学生,我觉得还不如叫孩子学门手艺,如今高中越办越好了,都有考到600分的了,我想让他学习文化,成个人才,最好能考上大学,我们就有了指望。”

傍晚时分,晚霞如同火烧,把县城顶上窄窄的一线天空映得通红。中小学放学了,孩子们穿着校服三三两两地走在街头,宁静的县城顿时喧闹起来。广场上华灯初上,人们踏着音乐的节奏翩然起舞,一派祥和的气氛。

一记突然的擦炮声让记者一惊,旁边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咯咯笑着跑开了。

“吓你一跳吧?”一位须发灰白的老人走过来,满脸慈容。“下周就是我们哈尼族的传统年庆了,阖家团圆的时候,年庆结束还要沿街摆‘长街宴’,家家户户把自家饭桌排到街上,端来美酒佳肴,一齐欢庆。”

他退休前也是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哈尼族历史上也是从很远的地方迁徙到这里,有着动人的叙事史诗。如今,希望孩子们也能像勇敢的先民那样追求远方,走出大山,探索更大的世界。”

老人说,再过两个月,到年底,绿春的“穷帽子”就要甩掉了,据说再过两年,高速公路也要通了。

文 | 谷宝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风窗”(ID:SouthReviews),首发于2019年11月4日,原标题为《云南最穷贫困县,砸了2亿建学校》,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延伸阅读二:

不能任由“县中衰落”继续下去

“县中衰落”,不仅事关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更关切社会公平,事关能否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多数县域,都有一所冠以“一中”的知名高中,它们往往是反映一县基础教育实力的“窗口”。新华社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

据福建某山区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早些年,县一中不论教学质量还是高考成绩都不输沿海的福州、厦门,沿海城市中学还经常组织到山区中学取经。但这些年来,出现了‘沿海中心城市重点中学-地级市重点中学-县一中’的分化趋势,县一中在高考中很难再冒尖。”

“县中衰落”固然有多方原因,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优秀师资的不断流失。

不容否认,经过多年的持续教育投入,多数县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一方面硬件资源的差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师资质量差距却不断拉大。面对地级市、省会城市甚至更高级别城市学校的优厚待遇,县中优秀师资选择用脚投票,流向区域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

此前,深圳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教师,入围者大部分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研究生的新闻曾引发热议。舆论正是担心,若优质师资只集聚在特大城市,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伤及教育公平。

这一问题,不是走了几个好老师这么简单,可能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优秀教师流失,教育质量下滑,县城的孩子再努力,也很难考上好大学。这将严重打击留下来的学生读书奋斗、改变命运的士气,坚守的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成就感也将减损,继而形成更多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

而为了补充优质师资,“县一中们”只能“向下挖”,调入本县乡镇中学骨干教师,越往基层、越落后地区的学校,优秀老师流失越严重,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县域内的教育生态。

与“县中衰落”现象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复制衡水中学模式,也就是集中区域内的优秀师资、优质生源打造超级中学。

衡水中学百日誓师 图源 中新网

有人为这种超级模式点赞,肯定其带来的高考效率。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之处在于,公平和效率是教育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去城镇买房落户,让孩子去大城市读书,但是那些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呢?难道只能望优质教育资源“兴叹”?

“县中衰落”,不仅事关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更关切社会公平,事关能否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改善基础教育生态,重振“县中”教育雄风,需要地方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保障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留住进而引进优秀师资。有些地方在外地学校挖抢优秀教师,本地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就从基层教育系统抽调教师、插手学校人事调整,对这种破坏教育系统平衡的做法,应加以控制。

想要提振县中教育质量,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应当从升级现有师资资源入手。为现有师资更新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还可以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共享发达地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弥补师资差距。

文 | 杨三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明论”(ID:gmwllb),首发于2019年11月15日,原标题为《不能任由“县中衰落”继续下去》,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原标题:《中国要警惕的一件事!一批县里的高中正在衰落,老师跑了,高考成绩整体下滑......》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高中生出国留学 高中生出国留学条件

关键词:成教 山区 区域 高中学习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