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月26日电 据澳大利亚《星岛日报》报道,澳洲国庆日当天,颁发了杰出澳洲人等奖项表扬对澳洲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士。在895名获奖者中,有最少4名华裔人士获颁OAM勋衔,包括来自饮食界的陈源利、商界的王兴光、医学界的陈振发和陈伟贤。他们4人虽然分别来自塔省、维省、西澳和纽省,但都有一个共通点──既在本业成就卓越,亦投身于慈善工作造福社会。
澳洲勋衔制建立于1975年,至今已38年的历史,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表彰对澳洲有突出贡献的人士,每年在澳洲国庆节和女王生日授勋。
陈伟贤: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陈伟贤 (澳大利亚《星岛日报》)
陈伟贤(Joseph Weiyin Chan)之所以获颁授OAM勋衔,主要因为他在悉尼服务华人社区多年。
据当地媒体报道,陈伟贤1933年在广东汕头出生,二战前随父母移居香港,日本侵华时到上海投靠祖父和叔叔,战后先后回汕头和香港,一直在香港读中学至50年代,再赴上海医学院修读4年医科,1957年毕业返港。回港后,他重读预科,后在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其间当上大学生基督徒团契领袖。移居澳洲后,他继续深造,取得X光专科医生资格。
陈伟贤退休前一直在自己经营的X光诊所工作,长达25年之久。1994年起在西南郊金宝镇(Campbelltown)和Camden医院当客座顾问,直至2003年。
据报道,陈伟贤无论对待员工和病人均有耐性,曾有员工把茶打翻在X光片上,吓得脸色大变,但陈一点生气也没有。另一次,有病人等了很久也未看到医生,大发雷霆,陈向该病人耐心解释,直至对方怒气全消。
陈伟贤育有3名子女、5名孙子。他们多承继陈的衣钵。大儿子是医生,并且读完神学博士,在神学院教书,又在教会讲道。二儿子是骨科专科医生。小女儿是教育IT的专业人士。
陈振发:服务西澳中华会馆四十载
陈振发 (澳大利亚《星岛日报》)
柏斯市中心Northbridge矗立着一座两层小洋楼,上书简洁的“中华会馆"四字,背后却是超过百年的历史沧桑。身为中华会馆元老会主席的陈振发(Chin Huat Tan)医生,见证了西澳华人社区过去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父母来自中国、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的陈振发,1968年只来澳成为西澳大学(UWA)的医学生。在Glendalough行医的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享受治病救人的满足感,每天都盼望著新一日的工作。1980年,希望为当地多做贡献的他成为了中华会馆的一员。
从筹办中华新年文化节到组织社工为孤寡长者打扫房屋,陈振发从这些基层服务做起,到后来的为会馆购置用地、赴华出席文化或医学交流活动等,他曾任中华会馆副会长(1982-1983)、过渡临时会长(2008-2009)、元老会主席(1992至今),并获颁终身会员(2010)。陈振发一点一滴的付出拉近了华人与当地社会、中国与澳洲的距离。
不过,在接受采访时,陈振发表示“这是华人社区的荣誉,是对华人社区的认可”。问他觉得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他也只是轻描淡写“搞了个舞会”、“为会馆买了块地”。但翻看中华会馆刊物《中华之声》,他发起了会馆首个大型活动“中国新年舞会”,还成功向政府申请社工拨款、组织过大型赈灾筹款、促进西澳中华总商会成立、推动当地华文教育等。曾是运动健将的他与其他族裔共办篮球赛。即使是“买地”二字,也花了他好几年时间四处奔波的结果。
王兴光:行善不分国界种族
王兴光 (澳大利亚《星岛日报》)
华裔王兴光(Christopher Wang),做善向来是以全世界为目标和对象。作为华人,王兴光也也曾遭受不少白眼。王兴光回忆:“小的时候墨尔本中国人少,被看不起,被人取难听的花名,亦遭各种各样的迫害,如果我在街上如果留意到有麻烦,我便走开,不跟他们争拗。”
王兴光于1963年入读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经济及会计学系,当年全系只有400人,尽是精英。毕业后继承父业,20年后自立门户,创办CWI International从事纺织品贸易至今。王于1972首次踏足中国,代表澳洲参加广交会。
王一直坚守这个信念,希望照顾社会,于是在朋友介绍下加入扶轮社,在本地及国际间筹办人道服务项目,为有需要及贫穷人士提供医疗、膳食等,并成为墨尔本扶轮社首位华裔主席。
现年届73岁的王兴光,仍坚持每日上班,参加社会活动。他表示,获授OAM是光荣,许多杰出的澳洲人都应该得到此荣誉,身为在澳出生的华人,他感到自豪,必须回馈社会。
陈源利:开创塔省新年庆典 竭力团结华人
陈源利 (澳大利亚《星岛日报》)
塔斯马尼亚州近年成为澳洲旅游热点,公路上穿梭自驾游的华人,但数十年前这个南方岛屿却鲜为华人知晓。在这里,一直有个人为凝聚当地华人默默耕耘,他就是陈源利(Daniel Yuen-Lee Chan)。
陈源利出生在中国香港,1968年鼓起勇气到陌生的澳洲留学,取得经济及会计学士学位后,获塔省政府聘任做核数师,有份一安稳收入。入职3年,职级破纪录由第一级晋升至第八级(最高十级),但他毅然抛下“铁饭碗”,由白领转蓝领,开启了中餐馆。“那时我30岁,在人生的转捩点,觉得自已还年轻,何不尝试创业?”
2009年,陈源利退休,将餐馆交给伙计,与太太享清福之余,亦投身社会服务。他于2012年获选为澳洲塔省华人联谊会主席,上任后随即推行改革,加强省内华人间的凝聚力,2013年举办当地首个农历新年庆典,获得侯巴特市议会颁发社区活动大奖。
对于获授OAM勋衔,陈感到十分意外及荣幸,很高兴努力得到社会认同。他表示,勋衔是属于社区的,亦鞭策他继续进步。
陈老板指出,本地很多华人社团都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在澳成长的年轻一代的不愿意传承,社团需要努力吸纳新血,继续为华裔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