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各种面试攻略纷至沓来。难道真的是气场、脸缘或共同的兴趣爱好左右着面试官的生杀大权?
当“只因喜欢他的手表而聘他”传说来袭 2017年毕业季,795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正在面临“就职大考”。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2017年毕业生签约率下降明显,近四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实际签约平均月薪同比去年下降751元……就业难度的攀升正使毕业生求职面临更大压力。 获得理想的工作并不轻松,取得面试的机会,却几乎是每一个求职者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常有求职者笑言“成也面试,败也面试”,面试如何发挥,有时候就成了求职成败的关键。 靠实力,还是凭运气? “面试之前靠实力,面试以后凭运气”,这是“职场小白”小杰听很多学哥、学姐总结的经验。在一些刚开始找工作的毕业生看来,面试“水很深”,风云莫测,随机性很强。“因为面试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观判断决定的,有时候可能仅仅因为气场不合,就会被面试官Pass掉。”小杰说,他在第一次面试时,找了很多前辈请教,针对各种问题都做了备案,还在社交网站上添加了自己与公司经理的共同好友。种种公关下来,还是失败而归。但在第二次面试时,却因为老板喜欢他戴的手表而被聘用。 小杰的亲身经历或许是很多职场新鲜人的共同心声,刚刚走出象牙塔,大多数毕业生对于求职过程中的人事关系一脸困惑。明明很努力,结果却不如碰运气。难道真的是气场、脸缘或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些玄而又玄的因素,左右着面试官的生杀大权吗? “因为大多数毕业生头一次接触社会,还没有找到工作需求和个人能力之间相互匹配的着力点,所以会出现迷茫,甚至放大主观因素的情况。”五百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资深HR景瑜这样说。在这样的心态下,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求职秘籍、面试攻关等书。“这些书只不过是教给毕业生一些基础的职场礼仪以及正确展示自己的方式方法。归根结底,面试官看的还是求职者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事实上,小杰在此后的实习中也发现,“喜欢手表”只是老板通过细节表示出的欣赏面试者的态度。通过深入了解,小杰逐渐认识到,老板真正看重的,是他比其他应聘者多掌握了一门外语。这也让他反思到,首次面试的种种准备,是否真正有益于岗位,抑或过度包装而起到了反作用? 敏感问题,小心“踩雷” 从“你是什么星座?什么血型?”到“能接受加班吗?怎么看待996工作制?”没有丰富的面试经验,一大堆问题问下来,应届毕业生小郭直呼难以招架。 对于很多求职新人来说,一些面试官拉家常、询问个人私事的行为,往往被看做是不专业或者太八卦。殊不知,在经验丰富的求职者看来,冷漠的面试官并不可怕,最危险的反而是亲切热情型的。 小郭说,由于之前回答了很多个人问题,谈话氛围比较随意,所以当话题转到加班和薪酬时,他就很坦然“工资越高越好,加班最好不要有”。原本是将大家都有的想法说了出来,最终小郭却领到了一张“退场牌”。“不都说要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面试官吗?”小郭一脸委屈地说。 “面试时最忌讳撒谎,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包装自己以及注重沟通交流的技巧。”对于小郭的遭遇,一家地产公司的部门负责人李杰说,根据他在面试新人时的经验,亲切的谈话往往是为了引导求职者透露出更加全面的职业素质,而对于加班和薪酬等敏感话题的询问,则可以测试出求职者对于工作岗位的认知和思考。“今日事今日毕,完不成分内的工作,是我的能力问题,我希望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情况。”李杰说,相对于小郭的直白,这样的回答显然更具有专业精神,也就更容易受到面试官的青睐。 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 6个月试用期还没过完,本以为找到工作的小君却不得不“背包走人”。抱着“先拿到工作再说”的心态,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还未转正,小君又不得不开始投简历找面试。 由于在面试时表现得聪明机灵,人又漂亮懂事,学习日语专业的小君,依靠着自己在一周之内突击的知识和此前的一些包装过的实习经历,顺利拿到了一份新媒体公司的工作机会。然而,开始着手工作不久,“为找工作而找工作”的弊端就显现出来,能力不匹配,专业技能欠缺。焦头烂额之际,在工作的压力下,小君只好另谋出路。 根据统计,近四成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跨专业面试时,很多求职者往往为了拿到职位而“打包票”“开空头支票”,却为日后可持续工作埋下了隐患。对此,景瑜说,毕业生有时会陷入面试误区,认为回答出让面试官满意的内容,拿到职位就是最终目的,而忽视了职业方向是伴随终身的人生规划的重要部分。因此,不能因为就业压力大就把找到工作当成终点,如果毕业时具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求职误区,提高人生规划的实现效率。 “拿到职位以后,还需要在试用期内了解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理想的工作必然能与自己的发展前景相匹配,只有激发起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为自己和公司创造出更好的未来。”景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