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记者 姜澎
这几天,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雪莉·蒂尔曼 (ShirleyM.Tilghman) 终身讲席教授的消息,无疑是中国学术圈里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昨天,这一消息得到了清华大学的证实。
清华大学发布的消息称,近年来清华在职教师被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名校聘为长聘或讲席教授的情况时有发生。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期望颜宁这样的青年学者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成为国际卓越学者。
针对网上的种种传闻,不少资深专家、学者向记者表示,这是国际上高层次人才成长与交流的常态,亦是我国学术界日益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几年换一个地方,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昨天,随着清华发布消息,一直保持低调的颜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从2007年在普林斯顿完成博士后回到清华做教授,颜宁独立开展科研的道路,主要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展开。如今普林斯顿主动邀请她担任分子生物系的终身讲席教授,说明她这十年学术科研成长之迅速。
毋庸置疑,这与国内近年来迅速改善的科研环境息息相关。从2007年到2017年,国家每年对科学基金的投入增长了6倍,而同期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拨款仅增长约20%。颜宁说,过去10年,她在清华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同事,还有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在世界一流的软硬件条件支撑下,颜宁“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既然有这么好的环境,为何还要离开?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旭认为,这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一般5到10年换一个地方,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他坦言,自己就曾是医生,来到中科院神经所之后,新旧知识背景的交叉帮助他打开了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颜宁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一流大学师资流动更加频繁,合作日益紧密,像姚期智、施一公等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带动了清华相关学科的发展,加强了中美两国科研等领域的合作。颜宁选择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也将有助于把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
中国一流高校到了与国际名校平等交流师资的时候
一位海外学者说,中国高校的教授直接被国际知名学校“挖角”当教授,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更多的是国际名校的博士后直接回国当教授。2001年,时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琚诒光去普林斯顿任教,还得从助理教授做起。
然而近年来,中国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担任正式教职的情况正日益多见。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国内土生土长的博士,也开始在美国名校做教授了:中科大的段路明,如今是密歇根大学的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的郑思齐,最近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讲席副教授。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的招聘水准也是一路高涨。据记者了解,一个美国一流高校的终身教授,现在也未必能拿到国内一流高校有保障的长聘教授合同。
国内学术水准的提升,也可以从国际合作中管窥一斑。有专家透露,2010年前后,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在实施后却将中国科学家拒之门外;而近两年来,欧盟、美国等在制定一些科研标准时,开始主动邀请中国科研小组参与。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说:“当一个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大手笔增加,一批大科学装置纷纷建成投运之后,这些硬件条件会与大幅增长的人才数量之间,会产生聚合反应。”他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国生命科学界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唯此,中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才可能在国际知名高校之间流动。
张旭同时提醒,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的确在奋起直追,但与美国、欧洲还有相当差距,个别优秀人才向国际名校的流动,不该成为“集体狂欢”的理由,“这更多是一种个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