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强基计划”是基于高考成绩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

更新: 2020-05-30 11:59:39 | 中国经济网 

1月15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明确“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由“强基计划”取代传统的自主招生方式,且由36所“双一流”A类进行改革试点,是探索建立新的自主招生方式,把统一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多元指标之一,把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招生改革结合起来。

传统的自主招生,也称5%自主招生,这一招生方式可以说已经陷入困境。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答记者提问时也提到,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因此,如果再继续推进这种自主招生方式,很难解决由这一方式本身所产生的问题。

传统的自主招生,采取的是给学生“降分录取优惠”的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以功利心态对待这一招生方式。为获得降分优惠,有的家长就打造学生的特长,以便能叩开名校大门,还有的家长不惜弄虚作假,花钱请机构进行包装,而一些培训机构也以“包入围”来作为卖点开展自主招生业务。这种给“降分录取优惠”的方式反而强化了唯分数论,也不利于建设多元评价体系。这让社会舆论把发展特长、素质理解为可以获得降分,而非实行更多元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试点高校则把自主招生作为“抢生源”的手段。而在抢来生源之后,试点高校并没有对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也就是说,传统的自主招生是和人才培养脱节的。

对于“强基计划”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填报志愿)的依据,学校按高考成绩85%、大学面试成绩和中学综合素质15%来综合评价录取学生,有舆论将其解读为“回归高考”。这并非正确的解读。我国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就存在把自主招生和高考对立的情况。其实,包括发达国家大学实行完全的自主招生,也是把统一考试成绩(如美国的SAT、ACT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是在统一考试成绩基础上,引入其他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录取。我国高考录取的问题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指标,对学生进行排序录取。

笔者一直建议,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改变给学生“降分录取优惠”的方式,建立起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新体系。具体而言,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高考前提出申请,学校对学生进行初步审核,给学生填报志愿的资格,获得志愿填报资格的学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以及获得志愿填报资格的情况,填报志愿,高校以1.5:1或者2:1拿学生档案,对进档学生组织校测,再对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中学综合素质进行加权汇总,如高考成绩60%、大学面试考察成绩30%、中学综合素质10%。这种方式,以统一考试成绩确保基本的公平,以150%或200%投档扩大学校自主权,通过学校校测招收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二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独立对学生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作选择。这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和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促进大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

“强基计划”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在上海已经实施了4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是和上海不同的是,“强基计划”的投档比例由学校自主确定(不是上海规定的150%),高考成绩则占85%的权重,再就是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招生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这进一步解决了之前自主招生和培养脱节的问题,通过实施基础学科招生改革,引导学校关注基础学科建设,也提高基础学科专业对中学生的吸引力。

这一方式其实不仅适合“强基计划”,其他大学的招生也可以采取这种以统一考试为基础,引入学校校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在已经实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有11所大学进行这种方式的综合素质评价,浙江则有50多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当然,由于是在全国推进,选择36所“双一流”A类学校进行试点,是希望把这一改革做实,也给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学校积累经验。

(责任编辑:年巍)

关键词:高考成绩 模式 计划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