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大学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数量247件,较上一年度增长23.88%,继续保持全球教育机构第3位,仅次于加州大学系统和清华大学,并超过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
据悉,这已经是继2018年之后,连续第二年深圳大学在PCT专利申请量上位列全球教育机构前三甲。另外,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深圳大学PCT专利申请公开数量分别为87件、108件、201件,连续三年位列中国高校榜首。 做好顶层设计,确立顶天立地科研理念 “在深圳大学,科研成果并没有‘养在深闺’,而是通过一系列平台转化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现实生产力,扎根特区,服务特区,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表示,深圳大学出台文化创新发展纲要,强调“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理念,突出科技成果的原创性,突出问题导向,突出质量绩效意识,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走出唯项目、唯论文的窠臼。 深圳大学鼓励教师将“抽屉里的论文”转化为经济发展“利器”,突出强调产出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深圳大学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密集专利部署,构建出完整的专利保护圈;并对标国际化市场,开展知识产权分析预警,专利布局等工作,为未来成果转化获得最大化市场做足了准备。譬如,深圳大学开展黑磷医药专利布局,申请了5件黑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巩固了国际领先地位。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知识产权培训体系 深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奕光博士先后与两家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学院设立“海洋生物医学材料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了20多位硕士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取得12项发明专利授权,于2018年7月17日取得深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证书;疫情期间,吴奕光与合作公司捐助湖北各大医院医护人员市值总计约70万元的“液体手套”,以科技助力抗疫。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介绍,深圳大学特别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发挥科研优势和平台优势,与周边企业开展科技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专利申请、成果转让等密切合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生态圈。 健全激励政策,构建PCT申请的精致服务 为提高师生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深圳大学从知识产权权属认定、申请保护、转化流程、分配机制、信息披露、保密性审查以及档案管理等实现全方位管理。建立“知识产权云平台”,在专利的申请、实审、信息查询、资助、运营等全过程中化繁为简,大大减少了科研人员工作量。 目前,深圳大学统一专利代理机构管理,公开招标并签约10家专利代理机构,实行“菜单式”专利申请代理服务,还面向全校性师生开展普及型知识产权宣传,有效地提高专利申请质量与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保障,使得深圳大学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彭祥教授团队主攻相位辅助三维成像与测量技术,三维成像与建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华为联想多家公司合作,实现产值3.5亿元,帮助企业“易尚”公司成功上市;张会生教授团队研制全自动化学发光检验免疫分析仪器,成为中国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的领先者,帮助企业“新产业生物”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产值过亿元;牛增强教授团队的波形控制能量负反馈激光焊接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实现产值两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有卓越贡献力的大学 放眼全国高校,为什么是深圳大学领跑全国乃至全球教育机构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对此,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表示,深圳大学始终把创新作为学校的灵魂,通过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用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看到,与PCT申请同样耀眼的是,深圳大学国内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也在迅速增长。截至今年4月,深圳大学国内专利申请总数达59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4885件,占比82.37%;国内专利授权总数达26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563件,占比59.93%。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深大在国内专利申请的授权量已达到610项。 目前,深圳大学已经建设形成了1+13科研成果孵化平台。“1”即深圳大学技术转化中心,专门负责全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该中心每年借助“高交会”、中国高校“科交会”等成果展览会发布知识产权成果信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13”即深圳大学与各区政府联合成立的13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等。 据透露,未来3-5年,深圳大学湾区研究院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布局,拓展至香港、澳门、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著名湾区和科技产业核心区,对接深圳顶尖人才和科技资源,成为深圳建设世界科创中心不可或缺的创新载体。(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