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不知不觉中,身边朋友的孩子们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出国留学成为大多数孩子的选择,有几位高中就出去了,反倒是正常参加国内高考的孩子变得凤毛麟角。
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59.63万人,与2017年度相比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而且“留学热”从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留学当然有留学的好处,但头脑发热一哄而上却不可取。
留学的第一关是申请学校,许多孩子和家长不了解国外情况,盲目迷信留学中介,一些人沦为形形色色中介公司的“待宰羔羊”。先说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前年,笔者一个亲戚的孩子在四川一所三本学校读书,被总部设在北京的一家留学机构“忽悠”去波兰留学,交了7万多元的服务费,仅仅在北京培训了个把星期的外语。尽管笔者一再阻拦,亲戚依然不相信是被忽悠,直到被上海领事馆拒签,才明白这是一个坑。尽管笔者帮忙催要回大部分费用,经济损失不大,但其耗费精力、耽误学业让人扼腕。
目前,全国拥有正规留学资质的机构据说有数百家之多,且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一些中介打着各种唬人的幌子,轰炸式营销也不鲜见。一些中学争相开办国际班、出国班,一些高校推出形形色色、资质各异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让人目不暇接。一些家长和学生盲目跟风攀比,好像不出国就低人一等,在此背景下,一些不正规的中介机构往往挂羊头卖狗肉,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和信息缺乏的依赖心理,收钱不好好办事的情形时常发生。一些中介拼命把学生推荐到海外很“水”的大学或专业;一些则收钱后不闻不问,“催了才办事”;还有一些本身水平就很低,撰写的个人陈述、推荐材料“模板化”严重,中式表述甚至语法错误层出不穷。其实只要外语水平过关,学生自己申请并不难,不要过分相信中介所谓的有门路。
到海外留学,学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往往会沦为“夹生人”——既融不进当地人的社会,还是在华人圈里转,回国后又适应不了国内的环境。从个体来说,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乃至性格不一,是否留学、什么阶段留学、到哪里留学,都需要慎重考虑。除了要注意安全外,海外留学还需克服学业、生活、文化和就业上的诸多困难障碍,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成功故事”。
再说个亲历的事情。几年前,笔者接到老家一个陌生的电话,要笔者帮忙寻找赴德留学后杳无音讯的一位老乡。这位老乡赴德自费留学,后来与家里无任何联系,几年过去杳无音讯,家人十分着急,担心是不是出事了。当笔者把寻人信息发给德国友人,友人在电话中说:“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帮找人。”
据我驻德国使馆教育处说,近年来有不少留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与国内家人联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德国大学要求严,有的人读来读去拿不到学位,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因而玩失踪。笔者多方联系,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那位老乡。
这个故事传递出的信息是,国外许多国家大学都是宽进严出,留学首先要对学业艰难有思想准备。记得十多年前在比利时工作时,有一年忽然从国内一下子涌来近2000名中国留学生,这些通过中介来的留学生第一年要上预科学习法语和荷兰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大学,由于一些留学生高中底子差,仅语言关就刷掉一大半。
镜子的另一面是,海外一些大学已深刻理解了教育产业化的“真谛”,降低门槛吸引海外留学生。有的大学拼命把外国学生塞进口碑较差的分校或校区,一些专业或班级中国学生扎堆成为不争的现实。更有一些学生被骗进入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野鸡大学”,白白浪费了青春。
生活落差大是另一大障碍。如今的留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一下子被“扔”在异国他乡,生活环境的落差是一大考验。此外,由于没有家长督促监督,少数一些学生沾染了赌博之类的恶习,非常可惜。
文化融入问题也相当严重。中国人爱“扎堆”,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留学生群体的封闭意识,与外国人交往自然就少,融入当地的问题凸显,许多留学生最后还是在华人圈里混。笔者曾见到一些学生留学多年外语依然不灵光。
留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上世纪末新世纪之初,人们自费留学很少考虑回国就业,如今则风向陡变。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一直不景气,就业机会减少,“海归”愈来愈多。与十几年前相比,留学早已褪去了光环,洋学历不再具有“超国民待遇”。除了欧美顶级名校毕业生,大部分“海归”与本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并不占优势。更何况,近年来欧美一些大学连年涨学费,动辄一年花费四五十万元,毕业生回国工作多长时间能“回本”?留学首先为了学知识、长见识,但留学的经济账越来越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投资知识会获得最大回报。”笔者鼓励青年学生多走出国门学习开拓视野,但盲目跟风不足取,理性规划方是正途。大学排名 href="http://www.93eu.com/list-20-1.html">大学排名 985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