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同济大学迎来4377名本科新学子。与往年以学院为单位设立迎新点不同,在今年的迎新现场,同济大学新生院八大学堂崭新亮相,向全体新学子热情敞开大门。这是今年同济大学为适应当前“宽口径、厚基础”拔尖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人才培养新体系而首推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
每一名大一新生踏入同济大学,头上都不再有一顶“专业帽子”,而是属于某一专业大类,这在同济大学112年的办学历史上可谓开先河之举。
八大名家坐镇
配合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今年同济大学的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也相应“变脸”。今年同济大学的本科招生以十大特色试验班为主体,它们分别是5个工科试验班,涵盖“建筑城规景观与设计类”“土木与环境类”“智能交通与车辆类”“智能化制造类”“信息类”5个类别,以及医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各1个。
“这十大特色试验班的新生入校后,全部进入新生院所设立的八大学堂进行学习,由新生院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和培养,实施学堂式管理,在第一学年主要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引导为主,以夯实一流本科教育基础。”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教授介绍道,自大二起,这些学生离开新生院,开始进入各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同济大学新生院所设八大学堂分别为同心学堂、同德学堂、同舟学堂、同和学堂、济人学堂、济世学堂、济勤学堂、济美学堂。比如,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新生进入“同舟学堂”,工科试验班(建筑城规景观与设计类)、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车辆类)新生进入“济美学堂”,理科试验班新生进入“同和学堂”,医学试验班新生进入“济人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新生进入“济世学堂”。
同济大学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这八大学堂的院长,负责引领各学堂的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三位原校长。他们分别为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及产业发展战略专家郭重庆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原校长钟志华院士,建筑施工技术专家肖绪文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裴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原院长孙周兴教授,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教授,以及著名建筑学家郑时龄院士。
非“水课”是“金课”
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强化通识教育,同济大学为何要做出如此大动作?其用意何在?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自身的崇高责任和重大使命,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育中不断加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面向2019级新生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同济大学今年成立的新生院,将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促进通专融合。
“我们希望通过新生院这一平台,面向大一新生探索突破囿于专业培养的思维定式,着力打造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黄一如说,这一方面是为了逐步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本科阶段通识教育体系,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既有传统专业的内涵升级改造。
新生入校后,新生院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和培养,在第一学年主要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引导为主,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对全体大一新生开放。“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新生可以通过听不同专业的课开拓眼界,另一方面也希望帮助学生们不断明确自己到底想选择什么专业进行学习。”黄一如说。
让新生用一整年接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否会受到削弱?黄一如介绍,在同济版的通识教育中,除了常规的板块课程外,通过优中选优,最终遴选一批带有“同济烙印”的基础专业课,组成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诸如建筑、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海洋……所有这些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都是同济特有的一批“金课”。
“我们是在继续巩固传统专业教育水准的基础上,开启通识教育改革,强化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对于这一点,我们是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的。”黄一如说。
事实上,作为新生院的先导实验,一年前,同济大学首设“新生院(筹)”,面向2018级“工科试验班”480名大一新生,涵盖了6个学院11个专业。围绕新生教育的特点,在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建设特色课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特色探索,为该校一年后全面启动的全校范围的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的联动改革进行了前期试验和尝试,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一尝试还带来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为了吸引学生在大一结束后选择本学院的专业学习,各学院都派出了最强的教师给新生院学生上课,有的学院书记、院长亲自担任班主任,各学院上上下下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通识特色课程
在黄一如看来,要实现通识教育改革的预期效果,打造好特色通识课程是关键所在。
“长青系列”,是由同济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及“青年千人”专家等高端学者主讲的通识选修课程,现已有近20门课程立项建设。该系列是同济大学开展的校级精品类通识选修课程立项建设的一部分课程,此外还立项建设了核心系列通识选修课程14门、精品系列通识选修课程32门。其目的是将学校优质学术资源用于教育资源。
“推进通识教育”,这两年来已在同济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得以显现。黄一如介绍,学校基于一批特色学科专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不同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自2018级起,同济大学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经典与审美素养、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科学探索与生命关怀四大模块。“每个学生在培养期间至少要修满8或10个通识选修课学分;至少选修一门精品类通识选修课程;每个模块最多选修两门课程。”
为进一步丰富通识课程资源,学校还引进高质量在线通识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选择。通过超星平台共引进7门优质通识课程,校内配备教师及助教,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同济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益创新和尝试。
适应这一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趋势,同济大学鼓励教师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部和学院联合开设本科交叉课程,现已立项建设近百门交叉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大学排名 href="http://www.93eu.com/list-20-1.html">大学排名 985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