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更新: 2019-09-09 18:51:45 |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未来城校区校门 许小康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我们毕业了! 何健辉摄

造型新颖的图书馆、大气典雅的教学楼、便捷舒适的学生宿舍,绿树林立、碧水环绕……伴随着第一批5000余名大学生入驻未来城校区,8月25日这一天,注定写入学校辉煌的发展历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四重门”文化景观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成就 屠傲凌摄

67年时光飞梭,67年栉风沐雨,67年春华秋实。从北京到武汉,从南望山到未来城,学校经历了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历经沧桑和磨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优秀人才,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值得骄傲的奋进之笔。
立足国家需求 培养拔尖地质人才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从20世纪50年代起,《勘探队之歌》这支具有感召力的歌曲,如同一颗时代的火种,让“火一般的热情”燃烧在广大学子心中,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

1952年,17岁的欧阳自远听从国家的号召,放弃最喜欢的天文学和化学,下定决心报考我校,去找矿,为祖国的工业化添砖加瓦。从此以后,他把国家的需要当成个人的选择,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2004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欧阳自远院士被任命为“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如今虽已84岁,但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院士长廊浓缩学校67年人才培养成就 朱立晨摄

欧阳自远只是学校67年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早在1952年建校之初,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马杏垣、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我校,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张弥曼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先进典型人物,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统计,仅1952—1966年14年间,学校共培养本科生1万余人、研究生286人。他们满怀雄心壮志,主动到边疆、基层去,为地质事业奉献青春。

1971-1972年,根据国家需要,学校在湖北丹江口、江陵、京山、武汉招收三年制普通班教育工农兵学员279人,这批工农兵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不少人成为地质行业的知名专家。

1974年,国家迫切需要地质院校迅速培养出大批地质技术人才,使地质工作跟上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广大师生众志成城,在南望山下描绘着干事创业的蓝图。1977年,学校通过高考招生,录取四年制本科生428名。1978年,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

1981年,学校获批8个博士专业学位,开始招收博士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逐步推进国际化办学,1998年6月,伊朗留学生穆汉默德·内朗德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成为第一位外籍博士毕业生。目前,学校国际学生人数超过1200人,国别达9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到85%。

1982年,学校基建总体规划完成,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学校相继恢复和新建了10个系(课部)。1986年,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一所崭新的高等地质学府在荆楚大地迅速崛起。同年,学校成为全国33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5年,在校生达到5000人。

进入21世纪,作为国家重点大学,我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苦干实干,砥砺奋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服务社会贡献力和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7年,学校首批获得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如今,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点。在校生26000余人,每年各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近3000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近400人。

67年来,学校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作为一以贯之的初心。

因材施教 探索优秀学生成才路径

全体学生成才,必须因材施教,这是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然而,这需要艰辛探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身边的化学”实验展演活动一年一度,探索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张玉贤摄

学校倡导因材施教,探索优秀学生成才规律和拔尖人才培养方式,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就先后从1985级和1987级学生中各选拔了30名德智体兼优的学生,组成了两个“地球科学实验班”。该班为五年制“双学士学位”试点班,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除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外,还可获得物探、水文、石油、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工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班的创办,为学校培养优秀地质人才初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提出建立“国家理科基地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入选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该班自1995年开始招生,目标定位是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基地班实行名师授课、小班教学、分流补进、动态管理;学生优先进实验室,享受多项奖学金,并全面施行导师制和国际联合培养,每年升学出国率超过90%。

2007年1月,国家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此后,学校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同年5月,学校推行“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李四光计划”旨在造就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勇于献身科研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每年从大一新生中选拔30-50名课程成绩优秀、英语水平高、具有较强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学生,按照完全学分制组织教学,以学生为本,实行个性化培养。“池际尚计划”旨在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和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包括教学名师计划、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此后,资源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地球科学菁英班、大气科学菁英班、生物科学菁英班、环境工程菁英班学、海洋科学菁英班、水资源与环境工程试验班、地质工程实验班、地球物理学试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班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写下完美注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教务处供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 张玉贤摄

近年来,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在人才培养中,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和大家,为祖国和社会培养了包括普光气田发现者马永生在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平均每1000名地学类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校,学校在不断提升传统优势学科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整体提升办学水平,闯出一条中国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争创一流之路,为国内外高教界提供了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地大模式”。

注重实践 推进全方位育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师生在贝加尔湖畔开展野外实习 地球科学学院供图

“贝加尔湖畔的地质现象十分丰富,是进行野外地质学考察的宝地。”今年8月下旬,我校地球科学学院俄罗斯贝加尔湖国际考察学生团队,在郑建平老师和陈明老师的带领下,赴俄罗斯伊尔库兹克贝加尔湖畔进行了为期7天的野外实习,覃丽莎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实习感受。就在7月底,资源学院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完成了联合野外地质实习,10名同学在澳大利亚的荒野上度过了18天难忘的地质时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学生在太平山南坡上实测剖面 资源学院供图

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3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还在全国20多个省区建立了产学研基地70余个,形成覆盖各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目前已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从这里走出了30多位院士和无数高级地质人才;秭归基地获批“国家级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基地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近年来,在三大基地实习实践的学生超过4000人次/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今年暑假期间,筑魂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程学院供图

学校紧紧围绕专业学科特点,坚持德育为先,寓道于业的“践行悟道”育人模式,以野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为支点,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将育人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年,学校都有上千名博士生、本科生、硕士生在矿山、油田、野外地调区域、地质工程现场,由教师带领开展实践教学,已形成了涵盖野外实践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实践育人平台体系。

为了拓宽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增长更多的专业本领,学校地质类专业的野外实习,不仅仅在国内开展,还走出了国门。其中,资源学院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开展联合野外地质实习,已经持续第三年。

如今,学校建有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以及“3S技术地学应用基地”“钻探新技术摇篮”“应用地球物理基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让学生深入到油田、矿山、野外地调区域以及企业生产、政府机关和事业管理等实践一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2015级学生缪璐漪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今年9月,她师从宋海军教授,开始了硕博连读的学习生涯。

“大学五年中,我曾五下周口店参加教学实习,1963年夏(三年级刚上完)赴秦岭(湖北随县、均县、郧县、江汉以北一带)做生产实习。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这既是这所学校的特点,也是它的风气。”今年5月,在《纪念马杏垣先生》一文中,原国务院总理、1960级校友温家宝高度认可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

鼓励创新创业 打造“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9月1日,在我校迎新现场,一张黝黑的面孔吸引了迎新工作人员的注意。他就是“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研究生翁新强。2012年从我校毕业后,翁新强放弃25万年薪的工作,毅然回到位于秦巴山区的家乡——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扎根基层热土,服务家乡百姓,推动当地发展五味子产业,带动1043户回汉两族群众发展五味子产业,累计带动70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曾获2017年全国扶贫先进个人、2017年湖北省“荆楚楷模”年度人物、2018年全国首届“脱贫攻坚·青春榜样”典型人物、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月度人物(2018年8月)、2018年全国大学生村官十佳“村民贴心人”、2018年湖北省“全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多项殊荣。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为目标,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积极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金2银的优异成绩;培养出以“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奉宇、脚爬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鑫、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浩、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科技部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市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2018年成功举办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签约总金额51亿元),凸显了“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卓越成效。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出台了一些列举措:一是突出地学特色优势,建设交叉融合学科群;二是坚持协同创新,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群;三是坚持聚焦师资,建立学科交叉科研团队群;四是坚持构建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模式。

“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学校按照“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要求,积极借助“C2科教战略联盟”“丝绸之路”学院、“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等国内外合作平台,聘请联盟成员单位知名专家担任学生导师,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国际项目合作与交流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合作。加强周口店、北戴河、秭归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继续提升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实习站点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是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学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导论》等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将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逐步从弹性学制向完全学分制改革创造条件。落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落实“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启动了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出台了《一流本科行动计划(2019-2025)》《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摇篮”计划(2016-2020年)》,新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构建“三融合”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立主辅修制度,推动试点学院跨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等,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深入开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2019年毕业典礼 张玉贤摄

多举措全方位育人的背后,是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就业质量较高。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8高校本科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中指出“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地大人就业竞争力位列全国34位,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近三年参加创业毕业生人数达291人,创新型、科技型创业占比逾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人才培养结硕果
校园风景如画 屠傲凌摄

环境优美的校园,浓厚的教育、科研、学术氛围,现代化的教学楼群、配套设施的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在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解决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问题,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奋斗。(记者徐燕)

大学排名 href="http://hubei.eol.cn/list-20-1.html">大学排名 985大学
关键词:武汉 硕果 人才培养 大学生活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