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宋宇晟)据媒体报道,6月25日凌晨3点35分,文学界泰斗徐中玉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微博截图
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曾执教于中山大学、山东大学。1952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历任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徐中玉曾担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
今天当人们提及徐中玉,他总是和《大学语文》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灵魂人物”。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共同倡议,恢复开设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而中断的大学语文课程,发起组织部分全国高校专家、学者,一起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
1981年,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就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书封。
两年前,徐中玉曾撰文谈自己为何倡导“大学语文”。
他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正是培养这些品德的有效载体。
在徐中玉主编多种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时,挑选的历史、哲学类作品都要求符合这样的标准: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深刻反映历史上、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能够表现真挚的思想情感、智慧理性与审美价值等。
《大学语文》此后多次修订,曾被列入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作为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教材,被列入高教司21世纪高校教材推荐书目。
徐中玉曾这样回忆当时主编《大学语文》的经历:“”我们以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兼收影响较大的外国文学精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教材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和润泽,注重学生思考习惯的 养成,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希望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让真、善、美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此外,徐中玉也曾主编中国文艺理论界核心期刊《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
2013年,徐中玉更捐出生平积蓄100万元和5万多册藏书,设立“中玉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他曾强调:“这笔钱不是资助一个人的,是一批学生。”
而晚年的徐中玉一直寓居在上海华师大二村一幢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里。
25日一早,不少网友在通过微博悼念徐中玉。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也在微博中代表研究所默哀致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