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大学与大学出版社之间如何相互支撑、共同发展?2019年5月17日,作为同济大学222周年校庆、同济大学出版社建社35周年的系列活动,由同济大学、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同济大学出版社承办的“一流大学 一流出版”学术研讨会在同济举行。
“一流大学 一流出版”学术研讨会在同济举行
大学出版发展正面临良好机遇
会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作了《抓住机遇 把握功能 提升大学出版学术水平》的专题报告。他谈道,当前我国大学出版发展正面临良好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改革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强国的意见》的颁布,为出版事业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撑;二是我国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包括人员队伍的扩大、研发投入的增长、高水平论文、专利产出等方面;三是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出版打下了坚实基础、良好条件;四是正在进行的大学办企业的政策调整为大学出版的整合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宽广舞台。
如何把握这样的机遇?邬书林指出,首先要准确把握大学出版的社会功能:第一,宣传好一个理念,一流大学办著名大学出版社、出世界学术精品;第二,明确一个宗旨,大学出版社是大学使命的延伸与拓展:第三,讲清一个道理,学术精品与商业运作并行不悖。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学术出版的理念、管理方式、载体形式、传播方式、运作流程、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出版单位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性的机遇”,善于运用新技术推动科技知识传播水平的提高,实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大学、为全社会服务。
与会嘉宾分享“双一流”建设经验
随后,围绕如何做好主题出版、“一流学科”与“一流出版”之间的关系、“一流大学”语境下的一流人文社科出版、做好教育出版对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的重要性、大学出版社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途径、大学出版社如何推动出版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与会嘉宾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主题出版”的概念已提出十几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认为,如今主题出版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变化很快,和大学出版息息相关,“过去更多地强调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现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主题出版的内涵。” 韩建民指出,主题出版范围扩展,为大学出版社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范围,学术出版以适当角度切入,也可以成为主题出版的一部分。
出版业一头连接着知识,一头连接着社会需求,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于大学出版社,就更不一样,”在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陈强看来,大学出版社要实现这样的功能:把知识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动力。担负着这样的使命,陈强认为大学出版社应切实提升专业能力,并思考如何反哺社会,如何对未来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放在历史时空上、时间纬度上,不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出版社都还很年轻。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看来,从这个角度,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出版社”任重道远,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出版社应做好一流的顶层设计、强化学科特色;在国际化方面有所作为,出版的国际化和学术国际化是同频共振;建设一流的编辑队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从教育出版角度分享了经验和体会。她指出,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是华师大出版社“双一流”建设的经验,“我们在教育出版这个领域进行深耕,打造教育产品的全产业链。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全面布局教育类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品牌、坚持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模式等,也是重要的举措。
同济将打造“城市+”出版品牌
论坛立足于大学与大学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关系,作为主办方之一,同济大学出版社经过35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1个出版核心(城市建筑)、4个学术出版特色(交通、环境、生命科学、基础科学)和2个文化出版特色(德语与欧洲文化、人文与艺术)。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华春荣以《打造“城市+”出版品牌,助力“双一流”建设》为题,分享了同济社在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出版”中的思考。
对于今后如何更好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华春荣提出同济大学出版社将立足几个方面:一是紧扣并依托学校的一流学科,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二是紧扣并依托学校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和平台,服务于上海、国家战略;三是紧扣并依托学校一批一流学者,打造同济学术出版品牌。
“进一步来说,要加强顶层选题设计和策划,在原有出版特色上拓展。” 华春荣透露,同济大学出版社将打造“城市+”出版品牌,构建两个新型平台的支撑——以“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为特色的国际化出版平台、以“全球城市基础设施”为内容的学术支撑数字平台。以此,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真正融入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