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大学不能 随波逐流

更新: 2018-10-26 15:09:57 | 湖北教育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近日一篇关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青年长江学者梁莹主动撤回全部中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南京大学已回应称,已展开调查、绝不姑息。

尽管如此,舆论似乎不依不饶。事实上,这只是近年来高校学术丑闻等问题的一个缩影。大学学者出现学术丑闻,校方表现往往是久拖不决,轻拿轻放,使大学声誉一次次遭遇损伤。

在一些针对丑闻的回应中,调查、处理结束后,为什么舆论往往还是不买账?因为人们对大学有很高期待。出现了丑闻,总想着危机公关,平息事件,维护形象,这样的大学无异于自我矮化为一个“学术单位”。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大学真正表现出风骨,敢于揭丑,不护短,主动担责、担当。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有时候,媒体报道写得事实与证据俱在,而且新闻的发端往往是学校内部的举报,诉诸媒体是因为学校内部的纠错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青年长江学者梁莹事件背后,是多年来学生对梁某教学态度的不满,以及多位学者对其学术不端的举报。这类丑闻,往往闹到耸人听闻之后,有的学校还在虚与委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要有大学的样子。这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如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所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就应当是非分明,能够在价值上引领社会。二是大学应当有一套高效的制度安排,体现一个社会制度文明的最高水平。

现在人们在一些大学那里,不仅没有感受到那种文明气质,反而觉得它跟不上时代,甚至跑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前头。问题不在于某些丑闻,而在于它在价值上的犹疑、是非上的模糊。过去总说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东西侵入象牙塔,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时有高校丑闻牵动社会的神经。

大学应当成为社会清流。这需要大学明确自己的社会功能定位,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从人类社会的大学历史看,大学一直是文明的策源地,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和坚守者。儒家经典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今天的大学应当重建理想主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情怀和担当,而不是随波逐流。

大学是生产知识、设计方法的地方,把一所大学管好没有那么难。同国家的时代主题一样,大学制度建设应该也需要改革的思维和开放的思维。当很多学者忙着为政府、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大学本身为什么不是这些先进而有效方案的用户呢?大学不仅要成为方法的用户,而且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关键词:大学 高校 大学生 就业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基本规范

  • 广东高校招录模式有变 两种方式上大学性质相同

  • 徐州医科大学召开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大讨论动员部署会

  • 聚焦重点环节大力提升大学生征集比例

  • 大连医科大学领导走访实践教学中心指导工作

  • 川北医学院师生在四川省2018年度大学生竞赛项目中喜获佳绩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