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高校尚欠“55岁讲师”一个“教学大奖”

更新: 2018-10-26 14:41:24 | 和讯网 
最近几天,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在接受几个学生的采访后,龚德才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的经历被大量转发,随即引发网友讨论,“大学老师到底是课讲得好重要,还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而龚德才本人回应说,看到那么多学生肯定自己的教学,“做30多年老师很值得。”(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最近几天,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在接受几个学生的采访后,龚德才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的经历被大量转发,随即引发网友讨论,“大学老师到底是课讲得好重要,还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而龚德才本人回应说,看到那么多学生肯定自己的教学,“做30多年老师很值得。”(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55岁讲师在网上走红,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龚德才自1987年被评为讲师,已经在讲师这个岗位上干了31年,但他“专注教学,不评职称”,堪称是大学教师中的“另类”。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所在院系的很多教授都曾是他的学生。学生评价他:腹有诗书,心存风骨。为人师,春风化雨;为君子,不争炎凉。由此,他也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在笔者看来,在高校教师越来越“重科研、轻教学”的当下,龚德才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显然属于一股清流。

想必人们不会忘记,2014年12月23日,四川大学教师周鼎在网上“酒后吐真言”:“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其曝出了当今高校中许多不是内幕的内幕。如教学不如写论文,写论文不如搞科研,搞科研就是报账“领补贴”。事实上,周鼎透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在当今高校,“学术GDP”不仅主宰着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特别是,在狂热追求“学术GDP”的背后,凸显出的是教学边缘化、学术功利化和高校行政化。

不可否认,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一种潜规则。以职称评审为例,因教学成果短期内无法出数字政绩,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学术GDP“唱主角”,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经费等,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比如,在四川大学,周鼎虽然在上公选课时“挤爆选课系统”,并获得“名师”称号,但因工作经历短、发表论文少,而在副教授评定中落榜。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变成科研的“打工仔”,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质,也脱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却可能会使一些教师冒险在数字上造假,甚至剽窃学术论文,不惜恶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

事实上,一些高校针对“重科研、轻教学”存在的弊端,正在进行改革。比如,重奖一线教师,就是一个良好开端。今年8月,浙江大学公布了2018年“永平奖”评选结果,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翁恺获得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为100万元人民币。百万元重奖优秀一线教师的“永平奖”,已成为浙大求是园中的风尚,更是全国高校中激励一线教师的响亮品牌。

可见,湖南师范大学,尚欠55岁讲师龚德才一个“教学大奖”。换言之,重奖一线教师,当成为高校改革风向标。高校首先应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改进考核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比如,学术和教学,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具备决定一个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备是理想的晋升标准,且“德”应在“才”之先。“君子不器”,为师者不必是“学术专家”,但必须厚德载物,授业解惑。特别是,在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的当下,只有让教学的归教学,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才能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

(责任编辑: HN666)
关键词:大学 高校 大学生 就业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基本规范

  • 广东高校招录模式有变 两种方式上大学性质相同

  • 徐州医科大学召开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大讨论动员部署会

  • 聚焦重点环节大力提升大学生征集比例

  • 大连医科大学领导走访实践教学中心指导工作

  • 川北医学院师生在四川省2018年度大学生竞赛项目中喜获佳绩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