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有10余个省份启动新高考。
加上首批试点的浙江、上海,以及第二批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意味着有20多个省份进入新高考。新高考将成为主流。
又一次踏上改革征程的高考,自主招生内参将连续4期深度剖析新高考时代将迎来怎样的新局面,面临哪些可能的挑战?
以下是第二期:新高考时代,高校为什么要搞自主选拔?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晚上,再次相聚在爱培优的周五讲堂。上周的讲座中,我们为大家讲述了新高考时代如何选择自主选拔路径,接下来的几期中,我们仍旧来讲新高考,今天的主题中,主要从国家战略和高校需求的角度来跟大家谈一谈,新高考时代,高校为啥要搞自主选拔。
讲座开始前,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李立勋,我个人的经历这些年一直在从事教育行业的研究,一直在关注教育政策、新高考方面的趋势动向。我现在是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的联合创始人,希望今晚的讲座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还是按照老规矩,前20分钟是系统讲座时间,讲座完毕,会有20分钟的答疑时间,就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与各位解读。讲座的目录见上面这张图,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分层时代
从4.7%到80%,录取率膨胀的背后
从211到双一流,高校定位的变化
自主选拔,与国际选才机制接轨
二、高考区分度降低,自主选拔凸显
案例1:为什么会有几百个700分?
案例2:同样的分数,含金量不同?
小结:自主选拔,高考的重要补充
三、自主选拔的两种常见形式解读
方式一:降分高考分数录取
方式二:降低高考权重录取
四、自主选拔,并非名校专属
重点名校自主选拔名录
省属一本自主选拔名录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分层时代
首先,请大家看一组数据:1977年,经历过文革的十年浩劫,邓小平及时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当时的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材方式,它的录取率是多少?只有5%不到。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录取率从个位数,到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一直到最近几年,稳定在80%以上。甚至在有些省份,出现这样一种奇葩的现象:高校招生人数,比高考人数还多,招生太多,考生不够用了。
上面这张图,大家可以清晰看到,高考的录取率是在不断变化,我们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当我们的高考录取率不到5%时,从100个人里面挑选出最优秀的5个人,高考确实能取到优胜的作用,能够让一部分优秀者脱颖而出;当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时,它还能取到优胜的作用吗?
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打个问号的,现在高考的更大作用变成了劣汰,它只能告诉你哪些人不行。而且,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考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个政策性文件,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深刻的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进程。
《“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1995年11月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没错,这个文件就是我们熟知的211工程大学的来源,直到现在,211这三个数字仍深深根植于广大学子的心中,211也成为中国最优质高校的代名词。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年10月
“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大家思考一下第二个问题,相隔20年的这两个文件里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从提出办21世纪中国最好的大学,到对标21世纪中叶世界一流大学,顶层设计的逻辑是什么?
回到旧高考这个话题,大家最先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当然,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观点,比较常见的有一考定终身、应试化、唯分数论、独木桥、改名命运等等。去年的时候,恢复高考40周年,我看到有媒体做了一个专题,主题仍然是改变命运,当然这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很多人是持怀疑态度了,甚至很多富人阶层已经开始用脚投票、逃离高考,越来越多的精英阶层直接选择在本科甚至中学阶段出国留学。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第三个问题,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们在各行各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的大国地位在不断稳固,我们有太多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地方。
但是,一提到我们的高等教育,总免不了有很多唉声叹气或者是批判的地方。回到高考的选拔的方式,我们不得不反思:40多年了,我们基础教育的培养方式,我们的高等教育选拔方式,有本质的变化吗?
所以说,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已悄然进入分层时代。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分层,录取的选拔方式,也在进行分层。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中科大等为代表的顶尖名校,它们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直接对标的是国际化,它们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它们在选拔方式上,除了传统的高考录取外,更加强调自主选拔,因为国外的一些顶尖名校,也是自主选拔,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人才选拔方式上,也在逐步与国外主流的选拔方式接轨。
但这并不是说高考就没有价值。现行体制下,高考仍然是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的重要手段,除了这些顶尖的、一流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的普通高考这种方式。而且,他们的定位也很明确,要培养更接地气、更能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人才,所以也有了前几年教育部的一纸文件,把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
高职高专这块,就不展开讲了,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普通高考+单独单招这种双轨制。
所以说,相较于旧高考,新高考的其中一个重大变革,便在于破除了选拔方式的单一,变得越来越多元。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就是说,高考不再是唯分数论的独木桥,而是在充分依据高考分数成绩、学业水平成绩,参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一种立交桥式的人才选拔机制。
高考区分度降低,自主选拔凸显
以上主要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讲高校为什么要搞自主选拔,接下来再从高校需求角度谈一谈,对于重点高校特别是顶尖名校而言,为什么它们愿意这种自主选拔方式。
先来看一个案例,我们以全国卷一为例:
2018年700分以上的考生有多少?有160多人,仅仅是河北省一个省,700分以上就有112人,690分以上达434人。也就是说,裸分700分,有可能已经考不上清华北大了,690分的话,裸分更不可能考上清华北大。
这该是一个多么夸张的案例。从清北选才角度来讲,700分考生就一定比690分的考生优秀?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但如果用分数来一刀切,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浙江作为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数据更为夸张。2018年,浙江省700分以上的人数没有公布,最高分只公布到688分,688分以上的考生达到325人;600分以上考生达到多少?4.1万人,浙江总共30万考生,占比达到近14%。所以说,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40余年中国人“应试套路”的结晶,正在让“考分”这件事,被发挥到极致!
接下来再看看一个案例,假设某个考生副科选的是政、史、地,传统的文科组合,他考到了250多分,他是全省状元;但是在新高考赋分制度下,他的分数一下子变成了300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赋分制,前1%自动折算成满分。
假设一个省有50万考生,这意味着1%约有5000个考生副科都是满分。第1名和第5000名,理论上说他们是有差距的,同样都是300分,他们的含金量是不同的;但在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下,差距被抹平了,这就让高校感觉很头疼,他们只招一两百人,如何才能区分这5000人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靠分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高校自主选拔的因素参与进来。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自主选拔,是高考的重要补充;
未来高校录取的录取方式,一定是高考录取+自主选拔录取相互并列的;
对于名校而言,自主选拔已成为重要的录取途径,甚至是主流的录取途径。
自主选拔的两种常见形式解读
接下来,简单讲一讲目前高校自主选拔的常见形式。第一类,就是能够直接降分录取,你通过了高校自己组织的选拔测试,它给你一个类似于优惠券,你报这个学校时可以获得10—60分不等的降分优惠,最低能一本线录取。
目前,降分录取的方式主要包括自主招生(90所高校)、清华北大的领军博雅计划、专项计划(95所)、高水平艺术团(51所)、高水平运动队(260所)等。
第二种自主选拔的方式,就是能够降低高考的权重。我们以2018年北大在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为例,它通过百分制折算,把你的高考成绩折算成百分制的60%权重,北大自己组织的笔试、面试等,折算成30%的权重,你平时的学业成绩,折算成10%权重。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6/3/1模式,即高考原来是100%的权重,现在降低到60%了。相应的,高考的权重降低了,自主选拔的权重就提升了。
自主选拔,并非名校专属
接下来,列举一些学校名字,哪些高校在搞自主选拔。上面这张表,都是面向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拔招生的,既包括降分录取的,又包括降低高考权重录取的。无论是降分,还是降高考权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校都是非常牛的,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教育水平。
是不是说,只有名校才搞自主选拔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既包括如南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这样的普通省属高校,又包括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这些民办独立学院,可以说高校的层次跨度是非常大的。
由于新高考尚在早期,目前实行自主选拔的普通本科高校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相信随着新高考的稳步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加入到自主选拔的大军。
以上就是我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很多问题尚未一一展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