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两个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这样炼成的

更新: 2018-05-20 17:16:15 | 搜狐教育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甘守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于2017年1月病故,年仅58岁。2017年7月,教育部发起了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代代传承。今天,我们走近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看看这两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教授博导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

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师的身份是多变的。你看到他是校长,他是“全国会计名家”,回到课堂,他可能正在给本科生讲授《基础会计学》。在这个教师团队,有这样的惯例:资深的教授、博导,需要为本科生教授基础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他们的课堂。

暨南大学校长、该校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带头人宋献中解释,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强调人才的培养,将此放在首位,这非常重要”。

教授博导上讲台为本科生授基础课程

这一团队拥有宋献中、胡玉明和沈洪涛三名全国“会计名家”,七名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一名广东“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一名广东“青年珠江学者”。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他们长年教学评估的成绩都名列前10%。不过,这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这些“名师”无一例外,每学年要承担本科生课程,并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名师”们通常重任加身,何来精力兼顾本科教学?宋献中给出缘由:通过教授来让学生们认识专业。“让对专业认识深刻的教授讲授前期基础课程,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教授能站在比较高的层面,对整个专业看得很清楚,对学生以后要面对的知识构架也看得很清楚。”

他透露,甚至有博士生导师放弃带博士生的机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本科生课堂,把自己的研究直接搬上讲台。对于这样的“规矩”,团队有自己的考虑——让教授站在教学第一线,年轻教师就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以老带新、以老让新的氛围,从而实现师资和专业实力的传承。

会计学系主任黎文靖说,通过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并应用于教学,能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同时也考虑到学生诉求,会计系是暨南大学的名牌专业。(如果不让主持这些课程的教师上课)学生们会说,我们连那些有名的教师都没有见过。”

“刚入学就得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是‘全国会计名家’,顿时觉得上课都充满了仪式感,只想好好学好这么功课。而且老师很博学,几乎无所不知,不少同学说很崇拜他,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会计系学生小陈这样说。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卓越财会精英

会计学不仅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还是连续十年蝉联暨南大学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在会计圈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广东会计看暨大”。在宋献中看来,这些都是促使团队前进的动力。

他们主张对学生因材施教。作为侨校的暨南大学,招收的学生包括境外生和内地生。由于高中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内地生和境外生往往在课程基础和思维习惯上也存在差异。为此,团队专门针对不同学生,编写了两套不同的教材。这些教材又分为全英、双语和中文三种版本,以方便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会计系还推出了本科卓越财会精英人才培养项目,每年从会计学系大二本科生中选拔40名左右优秀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分班,以进行分类培养。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可以报读学术班;有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则报读实务班。

学术创新班由团队内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一对一”地担任学术导师,开设学术创新类课程,通过课程系统性地讲解学科研究前沿,传授科研方法,引导学生加入导师科研课题或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实务班则跟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等企业合作,由企业另配5名导师,对学生们强化技能。这些学生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很快能适应手头工作。

社会服务丰富完善教学案例库

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不单只学生,还有团队教师们。宋献中说,会计是应用型学科,教师坚持研究和社会服务两者结合,是应用型学科应走的路径。通过举办公益讲座、担任学术杂志编委、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承担横向课题、撰写行业报告等,教师们逐步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

例如,团队成员沈洪涛走上面向公众的“羊城学堂讲座”,宋献中、胡玉明作为“全国会计名家”,主讲“全国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座”等;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广东省会计学会、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广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学术和行业机构中,教师们担任理事、专家和顾问等职务。不少团队成员还担任多家(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或外部监事,如美的集团、珠江实业、海天味业、燕塘乳业等上市公司。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了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横向课题,如沈洪涛承担的《越秀地产环境核算与报告》、朱滔承担的《广州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报告》等项目。

这些实践会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怎样的作用呢?“作用太大了”,黎文靖感叹。“比如现在研究薪酬,如果不去企业,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薪酬体系是怎么做的。” 团队成员将调研和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案例引入课堂,其中,仅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就有40多篇。

把握时代脉搏 雕塑精彩人生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

有人说,记住一座城市,往往是从城市雕塑开始。如果问起某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相信很多人能说出一大串,包括《广州解放纪念碑》、深圳的《开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矗立在湖南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像》,甚至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教育了好几代人的《艰苦岁月》……若真要问起来这些雕塑的来历、创作者,估计能说出来的人就不多了。而恰恰上述知名的雕塑,均出自同一个团队——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

他们,彰显着“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风采。与时代共振,紧贴现实,唱响主旋律;脚踏实地,扎根南粤、立足全国、面向世界,引领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发展。他们不忘初心,代代相传,在时代的舞台上精雕细琢,捕捉着一个个和谐强音。

三代匠心传承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成立于1953年,是广州美院历史最悠久的两个专业学系之一。雕塑专业教师团队成员共15人,以资深学术带头人、国家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原校长梁明诚教授为学术标杆,由教育部美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原校长黎明教授带头,三代人的匠心传承,让团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社会服务优秀团队。这件名为《艰苦岁月》的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十一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是一件影响几代人的作品,体现了艰苦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曾出现在1982年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课看图学文中。以它为主题改编的课文《在艰苦的岁月里》,在2003年新课标调整之前,一直是广东小学生语文课本的内容。而创作者则是广州美院终身教授潘鹤。

在2013年的一次讲座上,时年88岁的潘鹤开腔谈起创作于1956年的《艰苦岁月》背后的故事。他真诚地谈到,“时至今日,从艺以来经验告诉我,‘真’是真善美之首,没有‘真’,‘善’就会变得假,‘美’也会变得假”,“追求艺术时尚而失去艺术家的真诚追求,在艺术上的感染力就会事过境迁,我深深体会艺术上的急功近利不是长久之计”。

全国首创雕塑技术班

梁明诚是潘鹤的学生,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8年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于1980~1982年受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这是中国第一批赴海外交流的学者,在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故乡,梁明诚在吸取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不忘洋为中用,把理念带回国内,并运用到教学中来。审视了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带着西方的经历和思考回到中国,他开始了新的雕塑创作历程。 八十年代中后期,梁明诚在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中引入了材料教学与现代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雕塑专业教学中的领先地位。

梁明诚留学回到国内,到处演讲,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享。同时,他也从国外带回来的雕塑工具样板,到处寻找可以制造中国工具的地方,如广州造船厂等,探索从国外带回来的工具能不能中国化,能不能在教学中运用。他带着工具在各个美术学院推广,致力于为中国雕塑教学服务。

据梁明诚的学生、原校长黎明介绍,当时梁明诚在全国首个尝试雕塑放大与材料的教学,开创了雕塑技术班,招工人型、助手型的学生。“雕塑技术班的学生为创作过程、教学实践服务,这样就理顺了理念、工具、人这三个雕塑环节的关键因素,当时广美的雕塑教学成为全国艺术院校雕塑的关注点。”

雕塑不是关起门来搞创作,更是要向外传播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还专门建立了国内首个以美院师生作品为主体的“城市雕塑长廊”——梁明诚雕塑园。每逢周末假日,许多市民来到位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南侧沿江绿化带的梁明诚雕塑园游玩,在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天地里,市民边欣赏着精美的雕塑作品,边享受着休闲时光。

天马行空想象,老老实实制作

改革开放之初,潘鹤教授提出“雕塑的出路在室外”,梁明诚教授提出“民族风格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在此观念引领下,雕塑系率先将雕塑创作引向室外,使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引发深刻影响,为社会主义城市环境及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出南国雕坛的全面辉煌。

广州美院雕塑系的第三代传人——黎明把这些观点,在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位于橘子洲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2009年建成,是我国最大的毛泽东雕塑:总高度为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永定红”巨石拼接而成,总重量约2000吨。与国内众多毛泽东雕像不同,该雕像并没有描绘毛泽东去韶山、去北戴河以及开国大典的形象,而选择了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

这座雕像的设计就出自黎明之手。“我选择1925年这个节点,就是要塑造青年毛泽东对中国命运思考的独特形象。”黎明说,矗立在橘子洲的这座雕像,是留给时代和后人看的,一代一代的人,将从这里读懂,毛泽东当年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他要设计出的,就是一个励志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件雕塑巨作经受了中国雕塑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是广东继潘鹤的《艰苦岁月》、《开荒牛》,梁明诚的《冼星海》之后又一雕塑力作。

《青年毛泽东》从勾画草图到作品施工,历时4年半,寻找文史资料,考察现场环境,走访伟人故居,分析方方面面的建议,天马行空想象,老老实实制作,黎明称,创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么大尺度的纪念雕像,中国雕塑界从来没人做过,而要让‘他’竖起来,变成大地上的现实,建筑技术等很多方面都面临挑战,我们打地基都一直打到岩层了。艺术的大尺度、技术的大尺度、各兵团联合作战,这些都前所未有。”

“石像眼睛的塑造,采用了很多方法,让观众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石像目光永远追随着自己,以为我们在石像眼睛里放了玻璃,或者安装了灯。”黎明解释说,其实眼睛的塑造就是利用石头的凹凸,黑白灰颜色,对光线的处理。“各种拍照分析,甚至在头像的前面挖一个战壕,从战壕里蹲着看,力求做到完美。”

“寓教于实践”的育人特色

言传身教,寓教书育人于实践,是广美雕塑系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重要教学特色。从潘鹤、梁明诚老一辈教师到目前处于教学一线的中青年专业教师,都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在一个个经典作品和杰出社会艺术项目的创作和实践过程中,雕塑教学团队实现了对一代代青年师生的“传帮带”,形成了鲜明的寓教于实践的教学特色。

团队带头人黎明虽身居校领导职位,却从不以身份自居,在师生中塑造了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一直以来,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风趣生动的语言往往使课堂讲授深入浅出,一语道破雕塑创作的真谛。多年前听过黎明课程的青年教师夏天说,黎老师艺术造诣精深、造型技术高超,他的教学方法既讲究迅速捕捉雕塑对象的特征,又注重对雕塑对象进行立体观察,这造就了广美雕塑系学生较强的速塑能力,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由于要处理日常的行政工作,黎明没有时间经常开展大型创作,但他坚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画草图,做小稿,几年下来竟完成了70余件作品的创作。教学中,雕塑创作材料成本较高,黎明鼓励学生立足本土,从生活中采集创作材料。夏天说:“黎老师向我们提出零成本材料创作概念,经常带我们去废品站去搜集可用于创作的材料,绝不让学生因经济原因导致无法创作。他对学生的这种人文关怀,到现在也影响着我。”

为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创作,黎明出资设立了“黎明雕塑创作奖学金”,7年间,受益学生达50余人。黎明常说:“我是雕塑系培养出来的,现在取得一点小成绩,以我微薄的力量,回馈雕塑系,回馈学校。也希望能以此引领同学们,在毕业以后,以感恩的心,回馈学校,回馈社会。”多年来,他正是以自已的实际行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感染着团队成员及周围的青年师生。

在雕塑系,老师动手为学生示范、师生共勉学习研讨是常态。同学们在课堂写生或创作中遇到瓶颈时,老师通过直接在作品上稍做示范调整,往往胜过空洞的理论讲解,更能让学生茅塞顿开。原雕塑系主任林国耀老师泥塑功底深厚,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一直坚持上本科一年级的课,目的就是要为刚接触泥塑的新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他常说:“学生应该从一接触雕塑泥开始就学会爱惜工具,保持干净的工作环境,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对培养以后做雕塑的兴趣非常有帮助。”

雕塑是尤其注重实践的。在实践中,教师团队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创作活动,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对学生予以指导,还向学生传达了作品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了寓教书育人于实践。林国耀、吴雅琳、陈克等人在创作《中共红军进延安》群雕时就是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为了更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及服饰,感受历史人物的表情和动态,创作团队除了查阅相关历史图片,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学习借鉴外,还从珠江电影制片厂借来各种服装道具,军装、羊皮袄、绑腿、腰带、草鞋、步枪等一应俱全,老师同学们自己做模特,穿上红军的服装,拿好各种道具,重温中央红军进延安的画面。每每谈起这一段创作过程,陈克说:“当时穿上服装大家都很投入,仿佛真的回到那个年代。”

近年来,雕塑专业教师团队塑人、塑心、塑品相结合,在教学上硕果累累:完成“省级雕塑创作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雕塑创作的传承与创新》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超写实雕塑》课程获得“首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教学作品优秀奖;团队成员参加专业展览活动共80余项,获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12项;团队培养的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展览,获奖达340余项,其中全国性奖项52项。

纵观广州美术学院60多年的发展,黎明称,学校已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为主体,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雕塑系围绕着提高教学水平这一核心,积极引进优秀雕塑教育人才,逐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合理、学历水平和科研创作能力突出,教书育人综合素质较强,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雕塑教育队伍。注重言传身教,追求德艺双馨,坚持主流意识,关注时代精神,不为“时髦”左右,沉下心研究创作教学规律,用艺术“智慧”地表现大时代,正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这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不懈追求。

相关链接:

《倾我所学,贡献国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广东省教育厅)

关键词:大学 高校 教育
  • 2019年民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专场招聘会

  • 6所在疆自主招生院校发布招生简章

  • 2019年继续实施三大专项计划 促进教育公平

  • 浙江这所非著名大学如何与985名校抗衡? ACM逆袭!

  • 阿卡索《熊出没》系列教材,深获用户喜爱

  •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让高校不再是人生阶段性学习的驿站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